• 26阅读
  • 0回复

近日,记者跟随国务院安全生产检查组第五组在检查时发现,目前油气管道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让“经济血管”不再受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4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近日,记者跟随国务院安全生产检查组第五组在检查时发现,目前油气管道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让“经济血管”不再受伤
本报记者 田俊荣
  受伤的“血管”
  如果说石油、天然气是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那么油气管道就是成千上万条血管。但如今,一些不法分子正在“血管”上偷偷打孔,宝贵的“血液”正在流失。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所辖的油气管道,1996年前发生打孔盗油案件29起,1997年为72起,1998年52起,1999年249起,2000年510起,2001年仅1至7月就达377起。
  记者在检查中看到这样两个镜头:在沧临输油线上,短短1米的管道竟然被打出5个盗油孔;濮阳市的濮州大市场建在两条输油和一条输气干线上,一位开酱油铺的店主居然在自家房内的床底下挖了一个大洞,从管道中恣意盗油。
  打孔盗油愈演愈烈,在一些地区,甚至已成气候。不法分子在盗油时手持大棒、尖刀等凶器,作案团伙化、暴力化,有的还形成了“盗、运、销”一条龙作案。
  作案手段和工具则不断翻新。在这些地方,不法分子使用便携式开孔机,只需几分钟就可以打一个孔,十几分钟就可以装满10吨左右的油罐车。盗油车辆从摩托车、油罐车逐步“升级”为集装箱车、液化气罐车。
  事故的“导火索”
  石油、天然气易燃易爆,油气泄漏后极易引发群死群伤的特大恶性事故。
  这是两个让人不忍卒睹的历史片断:1996年8月9日,中原石油勘探局至汤阴的成品汽油管线被不法分子打孔,汽油源源外泄,结果导致特大火灾,死21人,伤76人;2000年2月19日,山东某集团濮阳分公司为了偷盗天然气,索性将厂房建在输气管线上,导致天然气爆炸,死15人,伤56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切断打孔盗油这一重大事故的“导火索”已势在必行!
  打孔盗油还使石油石化企业损失巨大。1993年以来,中石化集团因打孔盗油损失落地原油9899.7吨,直接经济损失24180万元。每次不法分子打孔盗油后,企业都不得不进行停输抢修,而管道停输,轻则造成下游炼化企业装置生产不正常,重则全面阻碍上下游生产,造成更大损失。据了解,由中原油田供应油气的中原乙烯、洛阳石化等企业就因为打孔盗油而多次停产。
  打孔盗油还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2000年7月20日,东临复线管道被不法分子打开一个大孔,顿时,30多米高的油柱冲天而起,河沟中、田野里到处都是黑晶晶的原油。事后统计,外泄的300多吨原油污染了1833亩土地。
  抓住盗油者之手
  打孔盗油日渐猖獗,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不法分子作案顺利,一个晚上就能盗窃30至40吨原油,每吨原油按1500元匡算,一夜就可获利5至6万元。这种几乎无本的“生意”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寻求一夜暴富。
  有线索显示,不法分子偷来的原油基本上卖给了当地的非法小炼油厂、土炼炉,后者实际上为盗油分子提供了销赃市场。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取缔非法小炼油厂,但由于一些地方搞保护主义,始终难以完全禁绝,这就使盗油分子在销赃时后路无忧。
  执法机关对打孔盗油的处罚缺乏统一的法律尺度,量刑不一,有的地方还存在处罚失之于轻、失之于宽的现象,也是不法分子肆无忌惮盗油的重要原因。截至2000年底,在中石化集团所辖管道范围内共计抓获240名盗油分子,但判刑的只有30人,仅占总数的12.5%。
  许多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当结合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对打孔盗油行为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盗油分子的嚣张气焰;同时,全面清理占压管道的违章建筑,并彻底铲除盗油分子的销赃场所,让油气管道这一“经济血管”不再受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