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旗红事业兴——安徽宁国市实践“三个代表”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5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旗红事业兴
——安徽宁国市实践“三个代表”纪实   本报记者 蔡小伟 盛若蔚
  四通八达的城区道路,秩序井然的市场。皖南山区小城宁国市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000年和2001年,宁国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两年位居安徽省县级第一位。实践“三个代表”,换来了人民安居乐业,城市欣欣向荣。
  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党和政府不仅逢年过节送来慰问金,去年,还给我们送来彩电和冰箱。”如今,170名老人和180名孤儿在市社会福利院幸福地生活,投资1000万元的多功能老年公寓将于年底竣工。
  为安置破产企业三环农用车厂的下岗职工,宁国市筹措资金2700万元,对全厂800余名下岗职工实行全员安置。今年市里取消了“多功能会议中心”这一形象性市政工程,将节省下来的近400万元资金用于特困企业职工安置。目前,全市在企业改革过程中下岗的1700余名工人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
  在万家乡龙溪村筲箕湾村民组,村里通往外界的机耕路由于路途远、缺资金,前后修了8年也没修通。“三个代表”学习过程中,党委班子成员多次进山与群众吃住在一起,投入2.5万元,去年终于修通了这条脱贫路。
  发展经济,兴市富民
  近年来,宁国市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之路:融入苏浙沪经济发展圈,把宁国建成国际、国内大型骨干企业的配套协作基地和农产品供应基地。
  投资环境的变化,使宁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橡胶汽车零部件、耐磨材料、水泥、化肥、电容器和农产品加工六大特色主导产业群体,对苏浙沪乃至国内外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和集聚力。今年第一季度,宁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824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
  宁国建成了以毛竹、元竹、笋用竹、山核桃等为重点的经济林基地6万公顷,涌现出农产品加工企业400余家,50%以上农产品直接进入苏浙沪市场,部分产品还打入欧美市场。
  “搞好服务是我们的职责”
  近年来,宁国在全市农村普遍推行乡镇干部联村帮户制度,市里还建立干部联村帮户卡,群众有困难、有急事,只需打个电话,干部马上就帮助解决问题。
  “搞好服务是我们的职责”,宁国市市长黄东升谈到政府职能转变感触很深。2000年,市委、市政府共清理审批程序227项,为企业减负5060万元。去年,市里又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政府超市”——行政服务中心,全市27个职能部门进驻,实施“一站式”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