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高就业率的背后——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4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高就业率的背后
——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华社记者 褚庆喜 本报记者 刘霄
  近年来,南方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却一枝独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达99%以上。校长徐真华向记者讲述了高就业率背后那场脱胎换骨的改革。
  2000年,刚刚担任校长的徐真华,面对的是全校7个二级学院都在办英语补习班搞创收的局面。这样下去会误人子弟啊!徐真华痛心疾首,决心改革。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广外领导班子带领大家,对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统一管理学校的非学历教育,把院系领导和教师的心思从“创收”拉回到“育人”上来。大家齐心合力搞好教学,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针对社会需要和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广外确定了培养“两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处理能力强)、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专业人才的新思路,对专业和学科进行了大的调整。共设置9个语言专业,16个非语言专业,形成专业教学、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紧密结合,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五大学科协同发展,25个本科专业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良性运行机制。为了增加学生就业时自己选择用人单位和被用人单位选择的机会,学校开办了13个辅修专业,供学生选修。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形成了三种培养格局:基础型——对全体学生进行“合格+特长”专业训练;复合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辅修专业;拓展型——开设双语制、双学士专业。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形势要求,广外今年又增设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意大利语等5个专业,重点培养掌握国际经济理论,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WTO规则与惯例,掌握国际商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外语独立从事现代物流管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经营活动的专门人才。这样一来,广外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适销对路”,就业无虞。
  曾经在法国、加拿大、摩洛哥著名大学研修高等教育管理的徐真华,对中西方教学理念作过比较,认为中国过于重视学习内容,而西方则注重学习方法。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可以一生求取无穷尽的知识。在徐真华的倡导下,广外改革了教学内容,把本科原来的3200—3400学时,减少到2600—2800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辅修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让他们跑图书馆,上互联网,通过自学,获取更多的知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一起,被人们称为我国外语院校中的“三甲”。由于广外是省属重点大学,在生源质量上既比不上北外、上外,也比不上同在广州的中山大学等部属院校。徐真华提出,广外要“用二等面粉,蒸出一等馒头”。他们从强化基础教育入手,在非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别的高校英语教学只有200多个学时,而广外却要求达到720—800学时。别的院校规定学生英语要达到四级水平,而广外却要求达到六到八级的水平。法学院2000届1班共有40名学生,毕业时65%的学生拿到了专业英语八级证书。一些在律师界执业的学生在代理涉外案件的诉讼时,都能在法庭上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替当事人辩护。
  在一年两届的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深受欢迎的“学生翻译”,是广外推进教学改革成功的又一范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动手能力,自上个世纪的90年代,学校就把广交会定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被参展商雇用为翻译的学生外语水平和业务水平高,上手快,从谈判到签订合同,均能独立完成,深得参展商的信任。据统计,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第九十一届春交会上,广外的学生有1000多人担任翻译,占广交会“学生翻译”的80%以上。广外的“学生翻译”一时间成了广交会上最抢手的品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