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亿元债务是怎样消化的——安徽太和县破解乡镇债务难题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7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亿元债务是怎样消化的
——安徽太和县破解乡镇债务难题纪实
新华社记者 葛如江 王正忠
  由于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臃肿、冗员众多,以及开展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等,使得我国一些乡镇机关出现了负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推行后,乡镇又不能通过增加农民负担来减轻债务压力。因而,能否顺利闯过乡镇和村级财力困难这道关口,是一个关系到基层组织能否正常运转、税费改革成果能否巩固的关键性问题。
  安徽省太和县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改革财税管理办法,严征细管,努力增收节支,在农民负担大幅减轻的前提下,全县两年累计消化乡镇和村级债务1亿多元,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范例。
  达标升级活动不断 政府举债“艰难度日”
  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安徽省太和县过去搞达标升级活动、乡镇企业建设、形象工程建设等形成了大量的历史债务。
  在太和县旧县镇,记者看到1995年建设的10幢“小康村”别墅楼,七八年过去了,一幢也没卖出。夕阳下熠熠生辉的古铜色房顶,折射出往日曾有过的“繁荣”。当地农民说,这些都是“形象工程”,老百姓根本买不起。
  太和县财政局局长尚卫东介绍,仅教育“双基”达标一项,1996年一年全县就建了200多幢教学楼。全县乡镇因教育达标升级活动共举债9800多万元,占全县总负债的44.7%。据统计,到税费改革前,太和县乡镇累计负债高达2.2亿元。
  2000年3月,中央决定在安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试点工作实施两年来,安徽省取消了各种面向农民的收费、集资、政府性基金和达标升级项目近百个,农民从此告别了过去被称为“无底洞”的各种乱收费。据安徽省税改办介绍,2001年安徽省农民负担与税改前相比,总减负逾100亿元,农民人均减负200元。
  然而,让利于民的政策使太和县乡镇综合财政收入减少了近亿元,减幅达51.9%。过去可以用向农民收费、集资的办法偿还债务,而现在只能用窘迫的财政来还。
  巨额债务犹如一颗毒瘤,侵蚀着税费改革成果,阻碍了基层政权作用的正常发挥。旧县镇新任党委书记张春告诉记者,几幢“小康村”别墅欠下了施工队73万元工程款,包工头三天两头来要债,搞得镇领导无法正常上班。
  “现在我们面临发展和还债的双重压力。”张春叹息道。
  重新核实陈欠 实行“零户统管”
  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时,太和县也有一些乡村干部提出,向农民人均增加税收20元至30元,以壮大乡镇财力,解决乡镇财政困难。但县委、县政府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想法,旗帜鲜明地提出,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绝不能走增加农民负担这条老路。
  为坚决消化乡镇和村级债务,太和县领导班子多次进行研究,并在乡镇干部中进行动员,大家达成了共识。
  为摸清陈欠底数,2000年6月,由政府办牵头,组织财政、审计、人事、编办等部门组成6个工作组,历时两个半月,对全县乡镇1992年至2000年初的债务进行摸底审核。审核发现,几乎每个乡镇的债务都有一定的水分。
  马集镇是负债最多的乡镇之一。镇政府到商店买东西、在饭店吃饭,基本上不付现钱,大多打白条。马集镇一度白条盛行,成了镇里的“内部版”人民币。于是,一些干部便从中渔利。
  现任党委书记王伟波说:“接待上级来人,都是由会计或一般干部具体办理。比如在饭店招待后,有的干部顺带要几包香烟,钱记在镇里的招待费上,而香烟却放进了自己的口袋。这还不算啥,有的人自己买东西、招待亲戚朋友吃饭也签单。”
  经过核账,马集镇一下挤出了50多万元的假负债。而全县核账挤掉的负债水分就有近千万元。
  旧县镇原先下辖的4个工委总负债58万元。由于当时管理混乱,形成了镇欠村、村欠小组、农民欠村、村又欠镇的多重债务关系。何庄工委在税改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仅欠集镇上大小饭店、私人出租车的债务就有4.2万元,而这些债主又都是农业税、工商税的纳税对象,他们基本上拖欠税费。为彻底解决这些债务问题,旧县镇查清了工委原债权、债务,两项相抵,4个工委的部分债务就“一笔勾销”了。
  在摸清各乡镇债权债务底数的基础上,太和县采取“区别对待,分类处理,综合治理,逐步消化”的原则,制定出三年内结算所有债权债务的清债计划。
  县财政局局长尚卫东介绍,他们在坚持财政“分灶吃饭”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实施“零户统管”政策,并在属地金库为全县31个乡镇分别设立工资专户,每乡一个户、一本账,实行“乡财县管,县管乡用,收入上缴,支出下拨”的管理办法。具体说,就是乡镇农业税、工商税收分解后和预算外收入会同县财政转移支付一并进入工资专户,所有资金必须首先用于工资发放,在不能保证工资发放的情况下,其他开支一律停止。
  从2000年7月起,在县财政的调控下,各乡镇都实现了财政供给人员工资的按时按标准发放。从今年1月份起,随着乡镇财政状况的好转,县财政又按乡镇规模大小,每月分别下拨乡镇办公经费5000至9000元不等,确保了乡镇工作的基本运转。
  节流开源并举 治患须靠发展
  阮桥镇是太和县人均负债较多的乡镇之一。当时的镇领导为了改善集镇的落后面貌,超常规投入,形成了960万元的负债。初到阮桥就任的党委书记说:“当时的乡镇财政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冬修水利时,要往墙上刷标语,但镇里拿不出钱买石灰,于是他让人到小店赊半袋。但小店老板不愿赊账,说:“政府一点信誉也没有,欠我几万元钱,几年了一分钱也没还。”
  镇里下决心建立规章制度,大力压缩公务费支出。原来机关用电没有节制,有一户职工家里的电炉一连烧坏了8个,每月的电费高达1000多元。后来,镇里改造了电线,并实行“一户一表”。整改费一次性花去了4000元,而每个月的电费却降了600元,比过去节约了一半。
  洪山镇政府门口过去经常停着10多辆出租车,干部到县城、下村都包车,车费少则几十元,多则百把元。开出租车的村民王传利索性一天到晚呆在镇政府,也在镇食堂吃饭。有干部需要用车,他马上就走。他也因此被戏称为镇政府不拿工资的“编外干部”。税费改革后,镇党委加强管理,严格核算,再也没有一个干部租他的车了,他只得将车卖了。在今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镇干部都是风雨无阻骑着自行车下村的,而且带着方便面,不用村里招待。
  太和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行“放筷子,停车子,关机子”的管理办法,先后出台了《小车配备使用制度》、《接待制度》等。县六套班子按照规定,卖掉了超编的8部小汽车。各班子接待费用实行包干制度,仅此一项较往年节约接待费100多万元。各乡镇也改革了用车和招待办法,到乡镇工作一律在食堂吃工作餐,村级取消招待费用。
  这个县对超编和自聘人员进行了清理。全县共清退不在编的聘用人员2001人,精减乡镇超编人员2873人,一年可压减支出1600万元。
  五星镇按照“一自愿、二选择、三聘用、四安排”的原则,全镇105名分流人员中有46人安排到村挂职,择优录用11人到小学任教,其余人离岗自谋职业。通过清理和分流富余人员,镇里一年可减少工资性支出54万元。
  与此同时,县里对参加统一发放工资的教师人数进行了严格审核,坚决杜绝吃空编和编外人员进入上划范围。
  节流还需开源。太和县强化了税收征管工作,要求税务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既要“抱西瓜”,又要“捡芝麻”,提倡收辛苦税,做到依法计征、应收尽收。
  马集镇有个毛发市场,个体户多且分散,税费征收难度大,加之税务人员没有尽心尽力,1998年一年税收仅为80万元。而今年强化了征管,1至5月份的税收入库就达到了191万元。这个镇去年还对10年来的计划生育抚育费进行了清理、收缴,共计收缴200万元。这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还遏制了计划外超生。
  发展地方经济,是消化乡镇债务的根本。原墙镇筑巢引凤,优化经济环境,引来浙江台州的希神公司前来落户,盘活了原乡镇企业的闲置资产。这家公司去年上缴税收100万元。旧县镇积极帮助私营企业——-纸箱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随着新设备的投产使用,企业的税收从原来的7万元猛增到50万元。镇党委书记张春充满信心地说:“再有三五年时间,我们镇即可消化1026万元的历史债务。”
  两年过去了,太和县累计消化债务1亿多元。全县不仅做到工资按时发放,还极大地减轻了乡镇、村级债务压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