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文学佳作 如何关注普通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8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观察家

文学佳作
 如何关注普通人
路侃
  最近一个时期,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批深情描写、关心普通人疾苦的好作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作品有许多是由当前最具创作实力的一些著名作家创作的,例如孙惠芬的《民工》(《当代》2002·1)、迟子建的《芳草在沼泽中》(《钟山》2002·1)、陈忠实的《作家和他的弟弟》(《北京文学》2002·12)、黄国荣的《师道》(《十月》2002·1)。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
  对群众疾苦充满关怀感情,赞美普通人质朴美好的追求与心灵,是这些作品最突出的表现。《民工》写了一对农民父子进城务工的艰辛和他们的追求梦想,非常真实细腻,充满强烈的感情。其中不法工头随意克扣民工工资,民工在城里生活遭遇的歧视,民工妻子在家乡的艰苦劳作与盼望,民工生活折射出的城市与贫困农村的巨大差别,民工面对城市繁华内心出现的心理波动,都在现实主义精神十分强烈的细腻描写中,给人极大的震撼。同时,作品深情地描写了农民朴素的幸福理想,农民在贫困中赖以支撑的来自传统和民间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那种排队打饭时后背贴着胸膛感受到的暄腾腾的温暖,那种妻子在蒸汽迷漫中忙活的身影,都让民工父子感受到生活中还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快乐。
  青年作家迟子建的作品大都是以满腔热情地关注今日农民的生活状况而闻名的,她的小说总是能把农民生活的真实细节与作家深情的思想关怀结合在一起。这次她的《芳草在沼泽中》选取了一个新的叙述角度,从一个机关小公务员的生活视角,描写了一些被城市繁华所遮盖的普通劳动者的艰辛;误诊造成的孩子终身残疾、农妇的繁重劳作和家庭操劳、下岗工人的四处奔波。在饱含同情的困难描写中,小说特别写了人物对生活的美好理想,让主人公说,在经过大片大片沼泽地时,也能找到芳草,闻到芳香。
  在文学关心群众疾苦的作品中,有一篇新人的小说值得一提,这就是雷立刚的《六根手指》(《北京文学》2001·1)。小说描写了目前大学里存在的农村特困生的精神处境问题。主人公因出身贫苦农村而被一些同学看不起,为了改变处境,他改换了父母起的很土的名字;为了恋爱成功,他有意找了一个丑女,但仍然被对方以小市民的世故和精明否决;希望为同学做事,但因为他成绩不突出,没有人选他做班干部;一个美丽骄傲的女同学有意接近他,结果竟是一场愚人的玩笑。主人公不得不问自己是不是“多余的人”。这种描写虽然客观上也反映出主人公的自卑心理和价值观上的误区,但它仍然提出了在青年学生以至不同社会阶层中,如何学会平等待人的严肃命题,值得思考。
  文学关心普通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一些作品对某些落后观念表达出鲜明的批判精神,鼓励劳动者跟上时代的步伐,追求幸福生活。《师道》是一篇人文关怀精神相当浓厚的小说。小说写了一个本应十分幸福的农村教师家庭,母女俩都非常漂亮,但母女两代人却先后都因为美丽而遭到猜忌以至人生挫折,20多年的人生跨度,深刻反映了反对封建意识,维护男女平等,加强心理健康,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作家和他的弟弟》写的是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弟弟,总是把骄傲的心理和依赖的目光倾斜到成了知名作家的哥哥身上,尽管社会环境给许多人提供了发展机会,但弟弟们一个也没有应运而生,只是不断找作家哥哥要求经济支援,借了县长的一辆公用自行车,却把车上所有新部件拆下,换成旧的还回。小说篇幅不长,但对部分农民中存在的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观念给予了尖锐的、善意的批评,客观上反映出“扶贫应先扶志”,改变落后观念的重要性。
  一些长篇小说也在不同程度上描写到对群众疾苦的关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楚河汉界》(马晓丽著)是近年军事文学中一部难得的力作,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某种利害的冲突,关系到国家军队和个人的成败命运。其中一些情节辐射到部分国企职工的生存困境。小说中的黄妮娜是军队干部子弟,过去始终受到父母关系的照顾,但在经济改革的环境下,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又不善于交往,总是以骄傲的出身为虚荣的她,终于遭到淘汰。小说的深刻在于,对黄妮娜的描写,客观上反映出人的家庭出身已经不能决定人的成功与否,反映出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不同阶层出身的人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同一标准、同一起点下,反映出社会的进步,任何人自己不努力,都可能面临淘汰。
  此外,梁晓声的《贵人》(《上海文学》2002·1)、孙春平的《叹息医巫闾》(《人民文学》2001·3)、白连春的《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天》(《中国作家》2001·10),都是描写群众疾苦值得一读的作品。前者写的是大学里一个贫困女生的遭遇。后者描写了一个农民老汉家庭,儿子儿媳进城打工,75岁的爷爷和9岁的孙子在农村相依为命的艰难。其中有的情节组合虽然有些推向极端,但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是真挚的,特别是写到身为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爷爷晚境的困难,令人关注。
  着重反映农民、工人的生存困难,表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描写社会进步与人民的美好理想,批评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落后观念,是最近文学关注群众疾苦的主要内容。这样多的作品,特别是由一些著名作家倾情创作出的佳作,反映出一批作家对人民的满腔热爱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作品一方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一方面又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民工》创造出新时期文学崭新的人物形象,又折射出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社会变化,反映出庞大的城市民工的生活处境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芳草在沼泽中》创造的素朴的意境美,《作家和他的弟弟》对农民表达的思想关怀,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文学与人民疾苦有一种天然联系。从《国风》开始,从古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说起,历史上许多文学名篇都产生于民间和底层人民中。作为社会主义文学,作为党领导的文学家,更有理由应该深情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由此而言,文学在表现工人农民和普通群众上还有很大空间。如何在描写他们的生存状况时更深刻地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感情的关怀中更多地给他们一些思想的文化的帮助,如何在报告他们的生活困境时也有力地写出真实的理想,都是值得文学创作追求的。从历史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经验说,文学也只有在感情、生活和艺术上更贴近人民,才可能产生佳作。深情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必将为文学出现更多好作品提供可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