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事迹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8
第7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事迹综述
林欣文
  坚韧不拔 一茬接着一茬干
  内蒙古赤峰市是我国沙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几十年来,赤峰市人民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基本市策,把防沙治沙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组织和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先后成功地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圆满完成了全国防治荒漠化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全市累计完成治理沙地231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增加到现在的25.6%,局部地区已经实现山川秀美目标。
  和赤峰市一样,地处沙漠边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伊犁地区霍城县原来也是饱受风沙危害之地。多年以来,和田地区行署和屯垦霍城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三团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一任接着一任,一级带着一级,常年治沙不止,造林不辍,使昔日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在全国林业系统,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治沙英雄女民兵连闻名遐迩。自1974年组建之日起,这支“娘子军”一茬接着一茬干,顽强征战在大漠深处。经过28年艰苦奋斗,她们在毛乌素沙漠腹地平整沙丘800多座,植树17万株,使过去寸草不生的沙海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塞上江南。
  不断探索 依靠科技降沙魔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紧靠腾格里沙漠。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卫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群众,不断与沙魔抗争。在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支持下,他们探索、总结出独具特色的“五带一体”防风治沙技术体系,创造性地通过扎设麦草方格、设置防火沙障、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围栏封育种草、修建水利工程设施等综合措施,在沙漠北部边缘建起60公里的绿色屏障,保障了包兰铁路的畅通。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的科研人员结合实际,变水害为水利,改常规春季造林为夏季利用洪水造林,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起综合防沙体系,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典范。他们还创造了“双株双层”栽培新技术,使沙区棉花亩产达到236公斤,创世界棉花单产新纪录。
  飞播造林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农牧业作业项目。20年来,在一无图纸、二无技术、三无经验的情况下,解放军93808部队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摸索出一套符合西北地区特点的造林经验,累计行播飞行8382小时,飞播飞防面积达1362万亩,创造了绿染荒山秃岭的辉煌业绩。
  解放思想 机制创新天地宽
  陕西省榆林市曾被有关国际机构预言为“将从地图上消失的地方”。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榆林不但没有消失,生态环境还有了明显的改善。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榆林市人民政府敢于打破“政策瓶颈”,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性政策,调动起群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他们坚持以户为主的方针,率先进行荒沙承包治理。近10多年来,全市10多万农户承包治理荒沙400多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和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的治沙成功也得益于机制创新。通辽市林业局和共和县沙珠玉乡人民政府本着“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的原则,积极推行承包、股份合作、拍卖荒山荒沙使用权等灵活政策,调动了农牧民及社会各界造林治沙的热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