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苏联影片“培养勇敢精神”的教育意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1-15
第3版()
专栏:

  苏联影片“培养勇敢精神”的教育意义
  袁鹰
  编剧:斯·罗金、克·谢妙诺夫
  总导演:乌·巴索夫、穆·柯尔察金
  翻译:傅佩珩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
苏联著名的少年儿童文学作家阿·盖达尔在他的自传里这么写着:
“……大概因为在军队里的时候,我自己还是个小孩子,所以我就想给下一代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们讲讲军队是怎样的,讲讲那时候的生活,讲讲这一切是怎样开始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因为我所见识过的种种事情不算少。”
事实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他的许多作品里,作家用充满对苏维埃祖国的热爱、高度的布尔什维克党性和精练的文学技巧,告诉新的一代:我们这一切幸福是怎样开始的。根据盖达尔的小说“学校”改编的苏联影片“培养勇敢精神”,完全保持并且发挥了盖达尔创作的特色。剧作者从那本将近三十万字的巨著里选用了最突出的题材,在结构上作了巧妙的集中和删节,以十月革命初期艰苦的国内战争的生活场景作背景,集中地表现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鲍里斯·葛利果夫在党的亲切的培养下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揭示了革命就是一个培养勇敢精神的最大、最好的学校的真理。
鲍里斯曾经对年长的布尔什维克秋布克说:
“我真不坏,当上了红军。这都是我自己决定的!”
秋布克爱抚地、也是不大满意地朝这个小伙子看了一眼,说:
“自己?这只是你自己认为。你父亲被人家枪毙了,是一;闹革命啦,是二;碰上了革命的人,是三。如果把这些客观原因都抛开,剩下的也许是你自己决定的。”
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是谁把年青的、无知的鲍里斯·葛利果夫带引上革命的道路?是谁使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整天向他们宣传沙皇仁慈、要他成天做祷告的学校、走进一个更大的更好的学校里去?是谁在他的蒙昧的心田里烧起了仇恨的烈火,使他有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似地渐渐懂得了世界?这一切又是怎样开始的呢?
从职业学校的学生到坚强勇敢的红军战士之间,是一条曲折崎岖的道路。但是,在年青的鲍里斯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看到有一盏明亮的路灯,无时无刻不在指引着他;有一只强力的手臂,无时无刻不在扶携着他。这就是革命组织,就是伟大的党。学生时代的鲍里斯,是诚实和大胆的,但是他还不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前线发生的一切,也不明白当时的革命运动。“布尔什维克”这个名词,在他看来,简直是个神秘莫测的东西,他很爱自己的父亲,但他不明白为什么“人家做革命党也像个革命党,他偏这么蹩扭,是个布尔什维克!”可是,当他一加入红军,他的命运就同革命的命运分不开了。在开往前方的火车上,鲍里斯在心里向妈妈告别:“妈妈,再见!我现在去前线同白匪去作战。……过去的一切都算不了什么,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哩。”在战火里,在残酷的斗争里,这个少年人在心灵和体格上都长大了。党时时刻刻地注视着他,帮助他不断地克服从职业学校带来的幼稚和缺点。最后,当他向游击队政委提出要参加党的时候,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突然,我们甚至想,如果他不提出这个要求,倒是奇怪哩!影片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红军游击队这个大的学校,大的洪炉,怎样锻炼了革命的新的一代。
影片里的一些成年人——党的思想的体现者的形象是成功的。他们在影片里,同少年主人公鲍里斯的形象同样占一个重要的地位。老布尔什维克秋布克和游击队领导人格尔卡是使人难忘的。他们对鲍里斯是严厉的,他们对待这个年青人像对待任何一个红军战士一样地严格,虽然他才只有十多岁。鲍里斯做错了事,就批评,甚至要赶走他。可是谁都明白,无论对革命或者对鲍里斯本人来说,这种严厉难道不是必需的吗?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些长辈们爱护他,就像父亲对待儿子一样。鲍里斯作战后不见了,秋布克就不顾危险去找他,他连夜在森林里寻找,直到找着他。秋布克曾经对鲍里斯和“茨冈娃娃”说:“我们现在只有一条道路。你小茨冈和你鲍里斯,都会看见光辉的社会主义王国。”这句看起来很普通的话,是意味深长的。秋布克说这句话的时候,声调坚定而深沉。他让我们探索到老一辈的布尔什维克的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年青一代的无限期许和责任感的内心世界。秋布克的从容就义,更给鲍里斯作出了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大无畏和坚毅精神的崇高的榜样,在这个年青人的命运发生转变的重要时刻,起了巨大的影响。
影片给青少年观众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影片一开始,鲍里斯就以一个大胆、好动的小伙子来到我们面前。在大水池里“海战”的时候,他敢于打冲锋;在学校里,他敢于单枪匹马同那些商人的儿子们打架;在警察来抓他的时候,他也敢于一个人离家远走。从这些画面中,影片似乎在意味深长地问我们:“鲍里斯不是一个很勇敢的小伙子吗?”
是的,我们会承认:少年的鲍里斯是大胆、活泼和果敢的。但是这些同真正的勇敢精神之间,还不能划上等号。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这些可爱的性格也还只是萌芽。只有在他参加了红军以后,特别是在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同集体的不可分离的关系之后,才能逐渐地培养起勇敢的精神。
影片用较多的篇幅,从鲍里斯走向勇敢者的道路的开始,就动人地、细致地记下了他的每一个前进的足迹。他曾经兴高彩烈地跟那个散漫的哥萨克塞尔错夫去侦察,在他的眼睛里,侦察队长塞尔错夫实在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当塞尔错夫违反军纪、不去侦察、反而去抢敌人的辎重车的时候,第一个拔出马刀跟着塞尔错夫呼啸而去的,不是别人,正是鲍里斯。结果,由于这个不能饶恕的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使游击队遭到惨重的损失。望着树林里的一堆新坟(那下面埋葬着由于他们
“侦察”的结果而牺牲了的战友们的尸体),鲍里斯难过地也惭愧地垂下头;枪声一响,结束了塞尔错夫的可耻的生命;鲍里斯抬起头,冷峻地朝那个自己曾经盲目地跟着他走的败类看了一眼,再没有丝毫的羡慕和崇拜的神色了。在这个触目惊心的经历里,鲍里斯第一次懂得了无组织的盲动和真正的勇敢之间的区别,懂得了个人英雄主义同革命的铁的纪律,是完全不相容的。
秋布克的牺牲,使鲍里斯再一次经受了残酷的锻炼。由于莽撞,他冒险到树林外边的河里去为受伤的秋布克取水,被白匪发现。秋布克由于鲍里斯的冒失也落到白匪手里,并且当着鲍里斯的面被枪决了。鲍里斯毁了自己的最敬爱的同志。我们看见他忍受着揪心的痛苦,茫然若失地回到游击队里,向大家说出他所犯的过错,忍受了大家射来的冷酷的谴责的眼光。鲍里斯以自己的惨重的代价,懂得了勇敢决不是逞一时血气的莽撞,决不是违背革命组织纪律的个人冒险。
接着,影片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新的高潮,鲍里斯奉命去侦察,跑上空无一人的钟楼去数一数村子里敌人的兵力。这时候,他所切齿痛恨的白匪司令日哈廖夫骑着马走过钟楼底下,他的枪已经掏出来了,瞄准器已经对好了,只要手指轻轻一勾,子弹就出膛了,就在这一霎那间,坚强的、勇敢的鲍里斯突然咬住手,抑制住自己。他明白自己目前的任务,如果轻举妄动,塞尔错夫的错误不是就在眼前吗?自然,他是不会放过这个敌人的,红军一进了村子,他就搜寻,单枪匹马地紧追,直到受了伤,还忍住痛把日哈廖夫打死在悬崖下面。
从这些紧紧扣人心弦的场面里,人们可以找到回答:真正的勇敢精神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它必须建立在革命的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只有对祖国、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的热爱,才能产生这种可贵的勇敢精神,才能在最紧要关头,完全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考虑个人的问题。
紧紧地依靠党,依靠革命组织,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使自己锻炼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个勇敢的战士。——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影片的成就,就越过了少年儿童影片的范围,对每一个成年人也都有极大的教育作用。我们自然地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党,没有革命的集体,我们自己还能有什么值得夸口的东西呢?
一九四一年一月盖达尔在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讨论儿童劳动和军事教育问题的会议上,曾经这样地估价一个少年儿童文学作家:“将来有一天人们会想到,世界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曾被巧妙地称为儿童文学作家,而实际上他们所做的却是训练坚强的红星近卫军的工作。”盖达尔对儿童文学作家的评价,他自己是完全当之无愧的。“学校”和根据它改编的影片“培养勇敢精神”就是明显的范例。盖达尔的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勉励中国的少年儿童文学工作者和电影工作者。我们的孩子们不是一再提出需要更多的英雄故事、更多的惊险影片吗?让我们更多地写些、更多地摄制些、并且再作一下新的内容和新的样式的少年儿童影片的尝试吧,“培养勇敢精神”在这方面也能提供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