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新时期的模范军嫂——王惠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22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时期的模范军嫂——王惠萍
蒋永武 魏国 丰向红 胡果
  编者按:军人妻子王惠萍的事迹感人至深。在她身上,既体现了军人妻子战争年代“送郎上战场,日夜支前忙”,和平时期“不畏艰辛当好后勤,支持丈夫安心军营”的传统美德,更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为了让丈夫成为新时期科技强军的高素质人才,敦促、激励丈夫不断向文化科学知识的高峰攀登,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王惠萍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军报国篇章,不愧为新时期军嫂的楷模。
  4月5日,马年清明。鲁中潍河岸边,一座嫩草初生的新坟前摆满了鲜花,前来祭奠扫墓者络绎不绝。这里,安息着济南军区某坦克乘员训练基地教员、国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辛锡禄的妻子王惠萍。一位普通女性、军人妻子,为何能赢得人们如此崇敬?
  “我嫁给了你,同时也嫁给了你的事业。”
  生长在鲁中老区、潍河岸边的王惠萍,从小立志当女兵,在绿色军营中奉献青春年华。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未遂当兵心愿,她将“绿色情结”作了“修正”:嫁给军人,用全部心血支持丈夫,以此实现自己的爱军报国之志!
  1992年春,王惠萍欣喜地与农村出生、军校毕业、时任豫西某坦克团排长的辛锡禄确立了恋爱关系。
  恋爱两载,爱情到了收获季节。新婚之际,王惠萍把这样一番话,铭刻在了丈夫心中:“我嫁给了你,同时也嫁给了你的事业。虽然我不能直接为国防出力,但我要全力支持你成为科技强军的高素质人才。”
  从此,王惠萍便用妻子特有的方式激励、帮助丈夫在求知成才的路上顽强攀登。
  婚后不久,辛锡禄由排长调到团里当参谋。“你可别为自己是个本科生而满足。别忘了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部队建设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你得向更高的层次冲刺,才能成为部队高素质人才呀!”王惠萍劝导丈夫确立了报考研究生的目标。
  辛锡禄在学习成才之路上又开始了新的冲锋。
  正当辛锡禄参加研究生考试时,王惠萍的预产期到了。进医院一检查:胎位不正,难产。
  “生孩子是女人的一道关口。你又是难产,还是告诉锡禄吧!”家人劝道。
  “他又不是大夫,来了又顶啥用?知道我难产,他考研能不分心吗?”王惠萍坚持不让。
  就在辛锡禄走进考场的第二天,王惠萍艰难地生下了他们的儿子。
  1998年,辛锡禄获得硕士学位,分配到济南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当教员。不久,王惠萍也随军来到济南。
  “自己当兵10多年,一直在求知爬坡。现在也算小有成就,该歇歇了。再说,结婚5年,都是惠萍一人带着孩子,操持家务,自己也该尽点丈夫的责任了。”这么想着,辛锡禄每天下班回家,扫地、洗衣、弄菜、做饭,忙个不停。
  谁知,辛锡禄的辛劳没换来王惠萍的赞许,倒引来一次次“批评”:“别看你现在是个硕士,再过几年,博士在部队也不稀罕。你现在有这个基础,还应该往上奔啊!你能考上博士乃至博士后,成为部队建设的栋梁之才,才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为激励丈夫,王惠萍与辛锡禄订下“学习竞赛条约”:力争在2001年,王惠萍拿到自学考试本科文凭;辛锡禄考上博士研究生。
  为了帮助丈夫应考,王惠萍从报刊上剪贴下3大本有关资料;为了提高丈夫的英语水平,她与辛锡禄共同翻译了《声东击西兜击歼敌——马内契科卡亚之战》,发表于《坦克装甲车辆》杂志上;为了提高丈夫的学习效率,在当时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她一下子拿出积攒的5000元钱买了一台微机。
  在王惠萍帮助下,2001年夏季,辛锡禄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国防大学博士生。
  “军嫂沾个军字,就得有军人的奉献精神。”
  1998年,王惠萍随军到济南,一时无法安置就业。“你为我吃苦受累好几年了,就先在家歇着吧,我一个人的工资养3个人,生活上节省点,也能将就着过下去。”丈夫劝她。
  “一个军嫂的人生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支持丈夫安心工作上,还得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中。再说,家里穷兮兮的,你怎么能一门心思扑在部队建设上?”她回答丈夫。
  王惠萍先后在饭店里端过盘子,摆摊卖过菜,干过公司推销员,当过家庭钟点工。按当地有关规定,没安排工作的军嫂,每月可拿200元生活补助费。有关部门让王惠萍填写申领报告,她说:“政府也有难处,我有胳膊有腿,可以自食其力。”
  “没工作不向领导叫苦,就算有觉悟了,放着该领的钱不要,傻!”有人说她。
  “军嫂沾个军字,就得有军人的奉献精神。”王惠萍认真地说。她待业3年多,应领7000多元补助款,可她一直没去领。有关部门考虑到她家确实困难,硬是补给了她。
  “家庭成员中的学习氛围最容易互相感染。要知丈夫读书苦,自己得先苦读书。”王惠萍随军前已获山东大学法律专业函授大专文凭,随军后又报名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本科课程的学习。
  王惠萍去世之前,已有7科结业。人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她这几年看过的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现代科技和园林工程等方面的书籍有近百本。她设计的园林工程图纸有40多份。她利用自学的园林知识,为泉城军地单位留下了一片片绿茵。
  那年,王惠萍承包第一个草坪工程时,因缺乏经验,赔了两万多元。
  “赔了精力还赔钱,别干了。”丈夫劝她。她回答:“难道部队打了一次败仗,以后就再也不打仗了?就是头拱地,我也要把园林工程搞成功!”
  基地领导见王惠萍有股韧劲,且办事认真,便把营院内的草坪工程包给了她。这次王惠萍大获成功。不久,王惠萍又承包了一项更大的草坪工程。她一连几宿挑灯夜战,对设计方案反复论证,修改几十次,获得一次性通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军后,王惠萍先后完成了5项园林工程,经济收入也很可观。她欣慰地对丈夫说:“锡禄,你就甩开膀子、一门心思地为部队做贡献吧,我要让你和孩子过上富裕生活!”可就在新的工程准备施工,并准备进京承包迎奥运草坪工程之际,她却倒下了。如今,每当看到她生前播种的一片片绿色草坪,人们无不怀念草坪的园丁。
  “他不仅属于这个家,更属于部队啊!”
  2001年4月的一天,王惠萍突然晕倒在园林工地上。工人们赶紧把她送到医院。
  经抢救苏醒后,王惠萍急切地向大夫询问病情。见大夫表情沉重,支吾不言,王惠萍预感到“情况不妙”。于是,她软磨硬缠,终于知道自己患了肺癌,而且已是晚期。
  “肺癌晚期?”犹如晴天霹雳,生性坚强的王惠萍险些再次昏过去。稍稍镇静后,她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想到就要诀别活泼可爱的儿子、相濡以沫的丈夫,她心如刀绞。王惠萍知道,丈夫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参加博士生考试了,如果知道她患了重病,怎么能安心应考?
  王惠萍决定向亲人隐瞒自己的病情。她不仅没有住院,还把病历和药悄悄地藏起来,白天坚持上园林工地,晚上照样陪丈夫备考。在家中吃药,到医院打针,全都背着丈夫。
  毕竟是朝夕相处的夫妻,辛锡禄从一些细微处,感觉妻子的身体有些异常,上国防大学读博士生前,几次要带她去医院检查。每次王惠萍都搪塞说:“我的身体我知道,就是干活累了点儿。”
  去年“十一”放假,辛锡禄从北京回到济南。此时,王惠萍的身体已经不行了,可她仍陪丈夫聊天、散步、看书、看电视。
  10月6日,辛锡禄该返校了。一大早,头晕目眩、胸口疼得一阵紧似一阵的王惠萍,强打精神为丈夫收拾行李,为丈夫送行。乘车到火车站仅20多分钟的路,王惠萍却觉得很漫长。到了火车站,她告诉丈夫,自己晕车,不舒服,就不下车了,硬撑着将行李递到丈夫手中,用尽平生气力,大声叮嘱:“要一生奋进不止,以身许国。”
  送走丈夫,王惠萍让家人把她接到老家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临终治疗”,把自己的后事托给兄姐处理,以免耽误丈夫的学业。
  “你病成这样,怎么不早告诉锡禄、告诉我们啊!”家人埋怨、责备。
  “锡禄知道了,就不会去应考,也不会去读博士生了;你们知道了,还不早透露给锡禄啦。”王惠萍平静地说。
  家人要把她病危的消息告诉辛锡禄。王惠萍苦苦哀求:“我的病没指望了,他回来也不起什么作用,还耽误学习。我悄悄地来,悄悄地去,短期内不要告诉锡禄,也不要告诉部队领导。”
  接着,王惠萍又对家人说:“这些年,部队多次给锡禄记功,拿钱为他出专著,奖给他微机……为了让锡禄成才,部队领导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不仅属于这个家,更属于部队啊!”
  10月20日,处于弥留之际的王惠萍,断断续续地对哥哥、姐姐说:“请转告锡禄,他虽然小有成就,但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还很多,千万松劲不得。我不久前替他买的新书都放在家里的书橱里……”
  10月20日下午,大哥背着王惠萍给辛锡禄打了电话。
  次日上午,辛锡禄从北京赶到医院时,王惠萍已经说不出话来。她在丈夫的怀抱里微笑着离开了人间。
  面对安详如眠的爱妻,辛锡禄肝肠寸断,痛不欲生:结婚8年来,自己由普通基层军官成为博士生,还发表了83篇论文,出版共计120万字的两部学术著作,获全军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三项,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成才标兵”、“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这些成绩和荣誉都凝聚着妻子的心血啊!
  王惠萍的事迹传开后,短短一个月里,社会各界就有3000多人自发地给新闻媒体写信,称赞王惠萍“用生命爱军报国,精神感天动地”。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纷纷来到王惠萍家中慰问。
  目前,一个向新时期的模范军嫂王惠萍学习的活动,正在鲁中大地、济南军区所属部队广泛开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