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团队的力量——北京友谊医院科教兴院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6
第1版(要闻)
专栏:

团队的力量
——北京友谊医院科教兴院纪实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日前,家住北京宣武区的杨运胜度过了又一个不寻常的生日。25年前,他曾因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濒临死亡边缘,在北京友谊医院,他接受了肾移植手术。如今,他有幸成为我国肾移植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近年来,北京友谊医院秉承“仁爱博精”的传统,坚持科教兴院,勇攀医学高峰,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首开我国亲属肾移植先河,完成肾移植手术近3000例,居全国乃至亚洲之首;完成我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型术;肝移植成活率高达90%,为全国之最;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死亡率降至28.4%,领先于国际水平……该院每年的科研成果奖达20余项,居全市医院前列。
  如今,友谊医院已走过50年的风风雨雨。一项又一项重大医学成果,显示了该院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创新的动力则源于“团队精神”。
  手指与拳头
  深夜,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被推进友谊医院的急诊室。经初步诊断,属于心脏合并肾功能衰竭,病情凶险,危在旦夕。值班医生果断拨通了心内科、肾内科、麻醉科、感染科有关专家的电话,要求立即组织会诊。10分钟,所有专家到齐,并很快制定了手术方案;30分钟,抢救手术开始;1小时后,患者脱离危险。
  这就是友谊医院的全天候“绿色通道”。由于各科室的密切协作,医院建立了24小时随时到位的抢救梯队。近两年,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塞患者就达300余例,成功率为97.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这里,科室之间配合默契,如同手指和拳头的关系,散而有序,聚而有力。
  院长高东宸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每个科室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就需要树立大学科观念,发扬“团队精神”。否则,就会阻碍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在友谊医院,病人的需求就是第一信号,只要有利于病人,科室之间不设“围墙”。去年,该院率先在全市推出急诊“一站式”服务,急诊患者化验和检查基本不出科,各专业急诊患者诊断和急救处理不出科,危重病抢救和恢复不出科。遇到疑难病症,任何科室都可要求组织全院专家会诊。科室之间转诊病人,不需繁杂的手续,随时可以安排。
  器官移植是当今世界的医学高峰,也是最能体现多学科协作的领域。2000年12月,友谊医院开展了第一例临床肝移植,迄今为止,共完成11例原位肝移植,病人存活率达90%,创造了新的医学奇迹。2001年2月,该院成功为一名乙肝肝硬化合并尿毒症患者施行了手术,这是我国首例肾移植术后一期肝肾联合移植术。“一肝四肾”患者重获新生,标志着该院大器官移植技术更加成熟。而在成功的背后,凝聚着普外科、泌尿外科、肝病中心等多科协作的智慧和力量。
  梯子与台子
  在友谊医院,有一大批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老专家,如在麻风病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李桓英研究员、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证明早期肝硬化可逆性的王宝恩教授、放射学专家李铁一教授、心血管病专家顾复生教授等。但是,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专家“冒”出来,成为院领导思考的问题。
  多年来,该院的科室主任年龄偏大,人才结构不合理,医院名气虽大,但发展后劲不足。为此,党委书记魏玫提出:老专家是医院的财富,年轻人是医院的希望;只有老专家当好“梯子”,年轻人才能上好“台子”。于是,医院作出决定:把更多的年轻人推上前台。经过调整,科室主任的平均年龄由1998年的55岁下降到目前的48岁,其中40岁以下的占20%左右。
  但是,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老专家的积极性呢?2001年,全院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第一批聘任12位资深专家,他们被赋予对医院改革、医疗业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的重任。其中,选拔和培养新的学科带头人是一项重要职责。
  黄受芳教授是病理科的老一辈学术带头人,面对本学科后继乏人的状况,他忧心如焚。在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他的目光被一位在丹麦留学的博士所吸引。这位年轻人叫周小鸽,正在研究一种疾病诊断芯片技术,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于是,他萌生了引进人才之心。在医院的决策会议上,他力荐周小鸽。院领导高度重视这一建议,很快选来了这匹“千里马”担任病理科主任。如今,不少重点科室的中青年骨干都是由老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一位老专家说: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光环”,为年轻一代照亮道路。
  引种和育种
  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兼收并蓄,融合多种人才,否则就会导致“种群退化”。然而,人才究竟从哪里来?
  副院长刘建认为:既要“引种”,更要“育种”,即既要善于从国外引进人才,更要重视自己培养人才。外来的种子固然优良,但往往会遇到气候、土壤不适等问题,因此未必都有好的收成。而自己培育的种子,既有本土的适应性,也嫁接了外来的优势,往往会成为新的良种。
  自1995年以来,友谊医院共公派出国学习进修51人,目前已有41人回到医院,成为各个学科的“顶梁柱”。青年学者贾继东曾于1997年公派留学德国做博士后课题研究,在柏林自由大学的实验室里,他建立了难度较大的核酸酶保护分析试验方法,并用该方法得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他还首次克隆了两个大鼠基因的部分序列,现已被收入美国的基因库。他的教授对他的评价是:易于合作,知识面广,有望成为肝病领域的优秀专家。当时,一些知名的国际大公司有意邀请他加盟。
  为了留住这样一位具有国际眼光和知识背景的人才,友谊医院领导可谓用心良苦。医院的高知楼刚刚建好,医院办公会就作出决定:无论有多少困难,首先要保证出国进修人员的住房。著名的王宝恩教授在给贾继东的信中言辞恳切地说:“肝纤维化可逆性的重大课题研究很有前途,希望你挑起重担。”
  在感情和事业的召唤下,贾继东如期回国,并担任了肝病中心主任。在工作中,他活力四射:带领科室开展英语查房,针对疑难病例和肝病研究进行讨论;带领科室积极应用新技术新疗法,规范了肝炎的治疗;首次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证明了中药861合剂抗肝纤维化的机理在于抑制胶原基因的表达。
  为了培养更多的国际型人才,友谊医院每年拨出100万元资助青年骨干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进修。同时,医院规定:凡获得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和获得市级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一律给予同等资金的奖励和资助;凡获得政府特殊津贴或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一律给予相应金额的奖励。医院还对重点学科给予了多项政策倾斜和支持,为良种的生长创造了独特的“小气候”。一位留学归国博士说:“友谊医院既没有高额薪水,也没有汽车豪宅,但却有事业成功的土壤,而这正是我们最看重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