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跨越式发展看富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22
第8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跨越式发展看富顺
刘裕国 尚昆
  汽车“跳”,富顺到。扭扭曲曲的老街上,晴天,尘土飞扬成“洋灰路”;雨天,淤泥烂湫成“水泥路”。这是昔日对四川省富顺县城的写照。但短短的4年多时间,这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颇具现代都市气派的十里长街横贯县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区面积拓展1倍多。
  据统计,2001年,富顺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8个亿,工业总产值8.56亿元,跃居四川省百万人口大县排名的前列。同1997年相比,富顺县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34%和131%。富顺,这个川南腹地的农业大县,由于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正成为西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匹“快马”。
  观念一变天地宽
  富顺建制于北周年间,因盐设县,盐业、农业并盛,古有“银富顺”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以“农”字为中心,小企业齐上马,曾使富顺成为川内有名的财政大县、经济强县。但1992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定,农产品和一般工业品由供给短缺格局转变为买方市场,富顺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1998年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人口多——120多万人口,90%为农业人口;底子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8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亿元,县属企业全面亏损、停产;观念落后,传统工作思维模式是“农”字不离口,经济工作均围绕农业大县做文章。但这种延续于农耕文化和小农经济的工作思维模式不能带来大发展。
  治痼疾需下猛药。富顺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认识到,要扭转局面,只有对习惯已久的工作思路动大手术做大调整,寻找一条新路子。
  1998年3月,一场颇具声势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全县展开。各镇乡、各部门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具体措施,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探索新思维、新工作方法。
  历时3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逐步破除了干部群众头脑中的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等错误观念,形成了由农业大县迈向经济强县的共识,为全县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出路来自新思路
  富顺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把富顺放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大局中去重新衡量和定位,确立了“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培育支柱、强县建市”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两大战略举措:一是把经济工作重点由过去主抓农业转移到全面发展城乡工商企业上来;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扩大内需,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5年的实践证明,新思路为富顺指明了一条强县富民之路。振兴工业经济是富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重头戏。为此,富顺县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经济的政策性措施,实施“五个十工程”,即抓好十户重点骨干企业、十户技改大户、十户私营企业大户、十户扭亏大户、十户利税大户,积极在土地使用、建设规费、能源调度等优惠政策的落实上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突破“瓶颈”,壮大化工、建工建材和机电三大支柱产业,振兴食品、轻纺、制药三个行业。同时,推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县委书记彭邦友、县长黄绍明经常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分析问题,协调资金,解决用水、用电、用气等实际困难。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促使富顺县工业经济摆脱了亏损局面。2000年工业实现利润780万元,是富顺1995年以来工业经济首次由“负”转“正”。2001年工业利润指标跃升到3337万元。
  启动规模宏大的“四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城乡公路网化工程,是富顺县委、县政府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又一“大手笔”。
  至2000年末,“四大工程”相继完工。滨江路打通旧城沿江环路,筑起防洪大堤,帮助近万居民迁出洪期一到便成汪洋的沿江小巷;行政中心西迁,拓展西区经济发展空间,开放式的设计腾出近2万平方米的市民广场,西干道延伸段西跨釜溪河,东接老城区,绵延成一条十里长街;富州大道宽50米、长3000米,东起红卫广场,西越行政中心,与西干道形成新区环路,构建起未来城市的中心骨架。同时,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全县31个乡镇的公路网络也基本形成,全县已拥有各级公路20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80余公里。
  “四大工程”总投资3.6亿元,竟没有花县财政一分钱,而且还带动了房地产业、建工建材业的繁荣,成为拉动富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据统计,1998年,“四大工程”对全县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7个百分点,1999年更达到2.1个百分点。
  新机制为跨越式发展注入活力
  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是为了实现超常规发展,而超常规发展需要全县从政府到企业,从机关到基层,普遍形成适合新生产力发展的、适合新工作思路要求的一整套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
  为扫清跨越式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进以建立新机制为中心的改革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效益不高的实质性问题和源头性问题。
  工业是富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但是县属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1998年,县委、县政府推动以触及产权为重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因企施策,通过破产、拍卖、兼并、建立股份制、租赁等多种形式,使国有资产逐渐从企业中退出来。至2002年6月,全县完成改制企业300户,盘活存量资产5亿元,新安置职工6000多人,工业经济“轻装上阵”,恢复生机与活力。
  农村改革方面,富顺县大胆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本着“自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1998年秋开始,展开全县“五荒”及小型水利工程经营使用权的拍卖转让和林场、果园、桑园、茶园等资源的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推动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维护了农村的稳定。
  1998年,富顺深化以全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中心环节的城市制度改革,当年完成,并在自贡市各区、县中率先设立了房地产交易市场,使职工住房迅速市场化、商品化。从而启动内需,带动了建工建材和商贸的发展。
  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干部是根本保障。富顺从三个方面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推行以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作为“战略人才储备”;三是实行部门领导公选和单位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
  经济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撑。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吸引多元投入,更快、更直接地解放生产力,是繁荣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2000年6月,富顺成立招商局;2002年5月,实行“一站式服务,限时集中办理”的行政服务中心开始运作。
  新机制为富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促使富顺由一个传统的丘陵农业县,向以工商业为主体的经济强县迈进。在2000年末,富顺一、二、三产业构成已由原来的43∶39∶18转变为37∶39∶24,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为西部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附图片)
  富顺县委、县政府按照四川省委的要求,提出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蓝图,图为县委书记彭邦友(左三)、县长黄绍明(左四)与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现场规划新城区。刘应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