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固本强基得民心——浙江省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23
第2版(要闻)
专栏: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

固本强基得民心
——浙江省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纪事
本报记者 江南 鲍洪俊
  这是一项“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工程;这是一次凝聚人心、塑造农村党员干部形象的生动实践。从2000年12月开始,历时一年半的浙江省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使得全省72.9万名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焕发干劲,面貌一新。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进村入户,触摸百姓脉搏
  学教活动开展之初,浙江省委明确思路: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目标,固本强基,富民强村,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中央规定的学习培训、对照检查、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前,浙江省委专门安排20天左右的调研准备阶段,动员各级干部进村入户,触摸百姓脉搏。
  19位省领导率先垂范,确定联系县市,深入基层调研。他们自备生活用品,只带1到2名工作人员同行,吃住在农家,与农民们面对面地交流。省委书记张德江跋山涉水,来到淳安县的偏远山村——枫树岭镇下姜村,两天走访了14户农家,晚上10点多还在与群众长谈,听取意见建议。省长柴松岳来到浙北山区安吉县报福镇统里村,多次召集农户代表座谈。全省共有1955名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实打实挂帅,硬碰硬抓点,面对面指导”,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14万名乡镇干部先后进村入户,走访200多万家农户,收到的各类意见超过50万条;23万名村干部白天到田间与农民一同劳动,晚上开展“夜学、夜议、夜访、夜谈”,走家串户“听意见,访民情,送服务,办实事”。
  大规模、重实效的基层调研,让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心贴得更近。大家自觉地转变作风,取信于民。
  干净干事,破解热点难题
  把群众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破解农村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浙江省学教活动的显著特点。
  深入就会发现问题,本以为农民负担在浙江不成问题——2000年浙江农民人均“三提五统”36.02元,只占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0.9%,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富裕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农民负担不均衡、隐性负担高于显性负担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在全省进行专项整治,坚决取消86项不合理的涉农收费,累计退还乱收费款项和各类押金、保证金等1.4亿元,全省还暂停征收、减免渔业税等税费2.54亿元。为了防止反弹,浙江标本兼治,在省内大多数乡镇都推行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农民负担监督卡等制度。
  浙江把化解信访问题融入学教活动中。省信访部门对近年来的信访积案作了全面梳理,列出突出问题100件,落实责任,要求限期处理。省、市、县三级排查出的1.16万件突出信访问题,绝大多数在基层就得到妥善解决。
  为实现共同富裕,浙江启动“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还在全国率先实行覆盖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次使23万农民享受“低保”。
  突出发展,开拓增收之路
  各级干部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化解难题的基础上,理清发展思路,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
  省委、省政府瞄准基层群众反映强烈、带有普遍性、需要在全省范围协调解决的8个工作问题,比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范乡镇政务村务公开、启动新世纪农村基层干部岗位培训工程、扩大税费改革试点等问题,专门制定出台40条优惠政策,扶农助农。
  “增收致富缺门路,调整结构缺技术,连接市场缺办法”,听到农民群众朴实的期盼,各级干部雷厉风行,专门为农民构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在浙西农业大市衢州,农技“110”应运而生。农民群众只要拨打全天候开通的热线电话或上网查询,就可以获得各类科技、品种、市场等适用技术和信息,还可以请农技人员下乡现场指导。如今,全省以“浙江农网”为主干的农业网络正逐步完善,为农服务的新体系遍及乡村农家。
  扎扎实实的学教活动顺应民意,取得实效,赢得民心。统计表明:2001年,全省农业产值达到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扭转连续几年徘徊的局面,村均达到2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近三年第一次实现增长;100个贫困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达1701元。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182.9万名干部群众对乡镇、部门、村级学教活动的满意率分别达到97.3%、97%和98.8%。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