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香港中学生的升学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23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中学生的升学路
本报记者 王尧
  6月,香港各中学骊歌阵阵,离情依依,无数莘莘学子话别师长和同学,从此各奔前程。
  教育体制与“内”“外”有别
  和内地一样,香港政府为所有适龄学生提供9年免费普及基础教育;此后是有别于内地的中学教育“5+2”模式:学生修完5年制的中学课程后,参加香港中学会考,合格者升读相当于大学预科的两年制中六课程。有的学生则在中三(即初三)毕业后修读职业训练课程,相当于内地的职高。
  学生修完两年制的预科后,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成绩合格者,可被本地各大学录取,修读3年制的学士学位或文凭课程。本科学制3年是香港教育体系与内地和海外的又一不同点,和“5+2”模式一样,已经被视为改革对象。
  香港中学会考和高级程度会考均在每年4、5月间举行,放榜则在7—8月间。两次考试设置的科目多达几十门,评分标准由高到低为A—F,考生可各取所需,所以每个人的考试时间都不一样,相对来说,社会的关注度也不及内地那么高。
  有了高级程度会考的成绩,就可以按照“大学联合招生办法”申请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8所本地大学了。和内地高考成绩的“一次性”不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成绩“一旦拥有、多年有效”,学生可自己决定何时申请。
  除8所大学外,还有几所专上(大专)学院和从事远程教育的公开大学可供选择。在17—20岁这个年龄组别中,约有18%的学生能够在本地接受高等教育;约有12%的学生在本地修读副学士学位(专科)或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这要归功于香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2000—2001财政年度,港府在教育方面的经常性开支和总公共开支分别达452亿元和544亿港元,其中高等教育的开支约占教育开支的1/3。特首董建华在其《施政报告》中对教育着墨颇多,其中一个承诺是:积极扩充大专学额,使香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达到60%。
  海外留学偏爱英联邦国家
  除了留在本地升学的学生外,相当一部分的香港中学生毕业后开始海外留学生活。近几年,虽然香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许多家长仍然每年花费数十万元,送子女出国留学。据统计,香港近3年到英国读大学的人数升幅达10%,而今年头5个月到澳洲留学的人数也比去年同期多出近30%。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学生留学首选当然是英语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最受青睐,美国尚在其次。香港两次会考的成绩可与英国普通教育某些考试成绩“相对应”,所以英国文化协会在香港举办的大型教育展人气极旺,每次都有100多所英国中小学及大专院校代表参展。近来,由于经济不景气,香港学生也开始关注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等学费全免且提供英语课程的国家。
  内地高校渐受欢迎
  这几年,随着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两地交流的增多,内地大学在香港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还与香港一些大学联合开办了学位课程,于是香港学生报考内地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1996年,北京大学招收的港澳台学生仅2人,1998年为32人,1999年达到97人;广州中山大学1998年招收的本科港澳学生为24人,2001年达到了88人。最近,香港考试局公布,今年已有971名香港学生和277名台湾学生通过该局报考内地高校。
  无庸讳言,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学生目前还只是“涓涓细流”。香港学生对海外大学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内地大学,就像他们的英语水平大大超过普通话一样。虽然港府的语文政策是两文(中、英文)三语(广东话、普通话及英语)并致力于推广母语教学,许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仍不理想。目前到内地就读本科的学生多是新移民的后代,且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大学。
  相形之下,内地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要热门得多。为了满足港澳台人士攻读内地研究生的要求,国家教育部特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0所高校为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士设立了全日制奖学金研究生;招收港澳台自费研究生的内地高校则达到百余所。据具体承办报考内地研究生事宜的京港学术交流中心介绍,今年4月中旬举行的考试有900多人参加,包括台湾地区的考生。
  内地的研究生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是在职兼读,目前每年攻读内地研究生课程的100—200人中,多数为在职人员,他们有的因工作需要希望掌握内地的经济、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有的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内地大学是当然首选。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相信香港的教育也将与时俱进,出现更多更可喜的变化。(本报香港电)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