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乡情的“精神家园”——简论散文集《沧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23
第7版(大地·评论)
专栏:佳作推荐

乡情的“精神家园”
——简论散文集《沧桑》
玄琴
  这是一部以浓郁的乡土情结,展现中原乡土文化主题的散文集;这是一幅中原人民热爱生活,珍重乡情的生动画卷;这是一座以作者的真实生活为背景、以人生彻悟为内涵的乡土“精神家园”。
  赵世信散文集《沧桑》(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自然、新鲜地描述了数十年作者笔耕的所感所悟,折射出乡土的芬芳,流露出乡情的依恋。散文集取名“沧桑”,有“沥尽沧桑识英雄,经风历雨见彩虹”之寓意。这是不假雕饰、浑然天成的心灵记忆,是来自大地深处的声音。“每年春天,母亲总要用一只陶瓷坛子腌一坛香椿。香椿用盐腌后,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儿,香味绵长醇厚,越咀嚼越香,越咀嚼越有味儿。腌香椿耐贮藏,不管天热天冷,不变色,不变味,不生虫,是农家最长远的下饭菜。我爱喝小米粥玉米粥,喝时吃着腌香椿,越喝越香,越喝越想喝,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就是喝小米粥玉米粥吃香椿长大的。我的骨头里,浸染着香椿树的汁液,因而对香椿树有着特殊的感情。”(《香椿树》)透过这情浓意深的文字,把作者的年少生活和乡土人情清晰地勾勒了出来,就像那经母亲的双手亲自腌制的香椿一样,醇香浓郁,令人回味。
  在散文集谋篇布局的安排上,作者“从长着五谷的豫东平原上一路走来,脸上带着田野里的月光云影,血液里流淌着中国北方农民的淳朴善良”,走到了你我的身边。“从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的,是他对家园故土的厚重亲情,是对父老乡亲血浓于水的关爱”,顺着这些关爱的“藤蔓”看去,我们发现眼前已经有一道灵动的小溪,浸润着人们的心田。
  作品的意境是悠远的。从公式化语言中逃出,仿佛一幅亲乡亲情的水墨画,用怀乡的口语随意地倾诉,契合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精神要义。“几乎每棵树都有一个有意思的名字,他叫它们就像叫自己的孩子,他指着一片盛开着雪白溢着清香气的槐花林说:‘你看我的儿女有多少,这满大堤的树都是我的儿女。’”(《大堤》)等等,鲜活、顺口,自然、真实,生动、有趣。类似这样的语言基调,在文集中,处处都能品味到自然的清香,体会到故乡故土的朴实深厚之美,这是中原乡土文化中亲乡亲情的内在体现。
  作者在散文写作的人物选取上,表面上没有什么关联,实际上却存在着人物规律的痕迹。这些人物首先具有代表性,是豫东大平原众乡亲的可爱代表,这些人物都不是形象高大、典型突出的公众形象,而是日常生活所见的百姓,可以说他们是真正的快乐人。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形象的精细塑造,把乡村里的趣人、趣事,以及身边的异人、异事自然地勾勒出来,作者的目光不是顺着人云亦云的方向去看待生活现象,而是归结和梳理自己清丽的精神世界,沿着一条清溪细流,找到符合自己性情的生活因素。
  作者在《母亲的儿子》一文中曾讲道:“我们彼此性格不同,阅历不同,不论顺境和逆境,都能心心相印,感情相通,相互激励,相互照应,是如此默契,是如此亲密,共同谱写着生命的乐章。这是上苍对我们的恩赐啊!”这种对友谊的清晰理解,与他对家园故土的厚重亲情、对父老乡亲血浓于水的关爱,字里字外都是和谐统一的。热爱故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可以说是作者散文创作的主脉、动力和源泉。也只有作者那充满深情的土地之恋、充满质朴的乡土性格和对清淡心性、松柏高洁的不争追求,才可能筑起乡情的“精神家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