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一切围绕就业这个中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24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一切围绕就业这个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蔡昉
  ●创造就业应成为所有经济政策的核心。
  ●目前中国就业的增长,主要是靠服务业支撑的。
  “十五”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发展,就业创造和扩大应该成为所有经济政策的核心。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也应该用能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绩,也应该用就业创造效果来检验。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不同的产业在就业吸纳上具有不同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已经呈现出这种变化趋势,即三次产业表现出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从每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百分点(就业弹性)来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25,第二产业为负0.15,第三产业为0.39。而从1979—2000年整个时期来看,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06,第二产业为0.34,第三产业为0.57。
  尽管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存在着总体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的趋势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相比,幅度小得多,而且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其就业弹性本来就较高。该产业就业弹性之所以也存在降低趋势,主要与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有关。第三产业既包括如零售业、餐饮业和生活服务业这样的传统部门,也包括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在内的新兴部门。前一类部门的劳动密集程度高,后一类部门的资本密集程度高。由于相对传统第三产业来说,新兴服务行业的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呈现下降趋势。从每个产业的就业增长对中国总体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来看,1979年三个产业基本上是均分天下:第一产业为36%,第二产业为31%,第三产业为34%。中间经历过第二产业贡献率高的时期后,到2000年这三个产业的就业贡献率分别为37%、负39%和105%。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就业的增长,主要是靠服务业支撑的。
  加入WTO后,假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保持目前的水平不变,而WTO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3个百分点,则意味着每年额外增加大约200多万个就业机会。总的来看,加入WTO后,在第三产业中,就业机会将会大量增加的行业主要包括零售批发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如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