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为农业合作社制造更多的双铧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1-17
第2版()
专栏:

  为农业合作社制造更多的双铧犁
  本报记者 古维进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一直被积压在湖北省农具厂仓库里的数千部双轮双铧犁,不几天就被各地供销合作社订购完了。现在各地供销合作社还不断向农具厂订货,他们说,推销双轮双铧犁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没有货,希望农具厂无论如何想办法多给拨几部。农具厂当天装好的双轮双铧犁,第二天就被订货单位运走了。
农具厂的职工们懂得,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好办法,就是生产更多、更好、更便宜的双轮双铧犁,所以,他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在保证完成今年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增产双轮双铧犁二千部。
为了保证完成两千部的增产任务,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党委、青年团和工会在职工中进行了政治动员,行政上也作了一系列的措施:调整劳动组织,加强技术措施,节约原材料,建立个人质量负责制和成本分析制。全体职工展开了劳动竞赛。
在制造双轮双铧犁的第一道工序的铸工车间,有个浇铸轮壳的先进青年工人邓衍武,劳动竞赛一开始,就提出保证质量的条件: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铁水合温度才铸,砂芯一定要烘干……他实现了自己的保证,成品率比谁都高,有八天竟达到了百分之百。车间里有个老工人叫胡必银,这时却出了七个废品零件。他惭愧极了,想道:“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还能出废品吗?”他研究了出废品的原因,找出克服的办法,后来就很少出废品了。引擎车间总装配组组长王光福看见铸工车间提高产品质量以后,号召全组工人向他们看齐。他想自己是个党员,又是湖北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决不能落在别人后面。他领导组员认真研究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发现关键在于调整劳动组织。于是他们推广了“犁架校正台”的先进经验,使原来两个人的工作用一个人来做。他们原来的日产量是四十三台,现在已提高到九十台,还要争取十一月份平均日产量达到一百台。总装配组创造的新纪录,对于引擎车间工人是个很大的鼓动,他们提出了向先进看齐的口号。热处理工人、青年团员李士俊积极设法改进淬弹簧螺丝的方法,工作效率由一次淬六个提高到淬二十个。
随着劳动竞赛的开展,初步的生产成就显示出来了。第三季度是平均十五小时制造一台双轮双铧犁,十月份以后,缩短到九点八四小时制造一台,日产量由第三季度的最高四十三台,增加到九十台,十一月份预计平均日产量可以达到一百台。第三季度每台产品的平均成本是八二点二五元,十月中旬降低到八○点○六二一元,十月下旬以后又降低到七七点九四元。现在,他们争取在十二月份降低到七三点五元。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也都达到了标准水平。从这个生产成就里,已经可以看出,第四季度有充分可能提前完成两千部双轮双铧犁的增产任务。
农具厂职工们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另一个办法,就是派人下乡帮助农民使用双轮双铧犁。由一百多名青年工人组成的十三个工作小组,已分赴襄阳和荆州专区十三个县的农村。乡下的生活比城市艰苦,话又不大好懂。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些困难放在心里。到监利县的工作小组,看见区里的新式农具训练班没有教授和辅导的技术人员,就用讲授理论和田间实习交错进行的办法,帮助两个区训练了二百名新式农具手。在襄阳县,工作小组非常耐心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掌握双轮双铧犁的技术。在陈河农业生产合作社里,社员们曾因不会使用双轮双铧犁而苦闷。他们说: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个闲物,牛拉死了也拉不动。工作组把犁检查了一遍,发现原来犁的活动部分和调节部分没有加油,而且没有把犁的后面尾轮挂起来。加了些油,把尾轮挂起以后,犁耕得很深也很省力。工作组还帮助农民们学会修理技术。社员们都高兴地说:我们本来就认为它好,可是不会用;你们不来指点,我们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会使用。在另一些地区,工作组还结合传授技术,采取帮助农民算增产账、算提高工作效率账等办法,消除农民对于使用双轮双铧犁的顾虑。
现在,传授技术工作还在进行。学会了使用双轮双铧犁的农民,把双轮双铧犁叫做“心上的犁”、“翻身犁”。他们感激工人们对他们的技术帮助。监利县李庙乡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青年社员朱恩恕说:“工人老大哥给我们制造了新式农具,还下乡来传授技术。我一定努力学习,做一个好技术员、推销员、宣传员。我们一定增加生产,支援国家工业化,来报答工人老大哥对我们的关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