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何必举债建广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27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观察

何必举债建广场
本报记者 李和信 李同欣
  一个人口只有13万多、财力又显不足的县级市,不惜拆借、挪用、募捐,兴建一个4万多平方米的广场,此举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
  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地势平坦开阔,农业相对发达,历史上素有“金张掖”之称。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制约,张掖市城市规模、市政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小。因此,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增强城市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方便的工作、生活环境,自然成为地方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2000年,市里决定对原有的东方红广场进行修扩建,使之成为能够代表张掖市形象,又能为群众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个由大连市一家建筑设计单位规划设计、占地4.9万平方米的大型广场于今年3月竣工。记者看到,广场地面铺着平滑如镜的花岗岩、大理石;四周矗立着高高的多灯头豪华广场灯;东侧为多喷头的圆形音乐喷泉;一侧建筑物的墙上是一幅巨型电子屏幕。入夜华灯齐放,喷泉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彩色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各种画面,不少市民徜徉其中,享受着现代时尚。此情此景和一些大城市广场相比并不逊色,宛如置身于繁华的都市。
  记者询问过往的行人对此有何感想?除认可、赞赏外,也有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市里此举“超前”,有限的财力没有用在刀刃上,甚至是“寅吃卯粮”。为此,记者做了调查:张掖市年财政收入为1.9亿元,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每年城市维护费只有700万元,更是无力修扩建广场。那么广场是怎样建起来的呢?据张掖市审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广场概算总投资为2447.6万元(不含搬迁费),修建广场的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500万元,社会各界捐款300万元,捐物折合人民币150多万元,地区财政支持300万元,城市建设配套费支付300多万元。从已经投资和结算的情况看,广场主体工程基建决算总投资2200多万元,应付工程款2240多万元,至今拖欠工程费680多万元。其中,各界捐款是从干部、职工工资中扣除的,县级干部为800元、科级干部为500元、一般干部300元。据了解,修建中心广场不但经济上欠账,还要增加教育上的“超常”投入。由于广场扩建,有着七八十年历史的省重点学校——张掖中学被迫部分搬迁与育才中学合并,结果造成这边拆那边建,加上由此引发的校际、年级的调整,需要多花5000多万元用于新建校舍和添置教学设备,一些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对此不满。实际上,张掖地区的教育经费也相当吃紧,地区有两个省级贫困县,从2000年开始,普遍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到去年底全区拖欠教师工资3000多万元,财政缺口上亿元。此次扩建广场造成张掖中学等校的搬迁、调整,需要的资金还得从各县市预算外收入中统筹10%,无疑使原本紧张的财政更加拮据。
  1999年11月,张掖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在干部职工中进行“关于城市建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搞城市建设应该量力而行的占43.08%;认为城市建设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短缺占45%;赞成城市建设用集资办法筹款的只占7.86%。在城市建设急需办的事情一栏中,认可修建中心广场的只有16.9%。由此看来,民意已经明确回答了大型广场今天该不该建,要不要募捐、贷款建等问题,遗憾的是当地领导事先并没有认真加以考虑。
  在记者离开张掖市时,地区主要领导表示,广场建设到此为止,不再扩大。
  编者的话
  张掖市举债修建广场的事情,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西部大开发中,当地的劲该向哪儿使,钱该往何处花,需要认真统筹考虑,谨慎从事。切不可头脑发热,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更不能做那些力不能及或“明天”才有条件办的事情。量力而行,把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真正用在刀刃上,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