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音乐批评何以缺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28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音乐批评何以缺席
王志安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作品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的指导,一些音乐作品患上“节奏心脏病”或“旋律失语症”,便不足为奇。但令人忧虑的是,由于不当的炒作和批评的缺席,强化了一些人们不太健康的欣赏心态,而这种心态反过来又刺激了音乐创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去顺应、迎合听众口味。处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音乐,迫切需要在风起云涌后进行一番冷静思考了!
  音乐的“节奏心脏病”和“旋律失语症”,这绝非音乐的发展和进步,更不是未来音乐的趋势和方向。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音乐的“迷乱”,或说艺术上的倒退。作曲者丧失了节奏美感,致使强弱不和谐,长短无规律,这种音乐让人听起来犹如刺耳的噪音,很不舒服;“旋律失语症”则表现于音乐创作者没有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致使演奏出无组织无节奏的音乐。尤其是在器乐作品中,一些稀奇古怪乱七八糟的声响,让人不知所云。这还表现在声乐上的演唱中,什么说唱、念唱、吵唱,什么嚎唱、吼唱、哭唱等等,简直不堪入耳。然而,对于音乐的病态现象,近年来却很少听见批评的声音,甚或没有真正的音乐批评。没有批评便没有标准,这可能会让音乐创作者自我感觉良好,或者产生新的困惑。那么,音乐批评缘何缺席?初步分析,原因有三:
  首先是作者少。目前,写音乐批评的作者寥若晨星,这很可能是由于精通音乐的人太少的原因吧。而我们见多了有关对歌词创作的批评文章,可这些作者大都是搞文字的,但如让这些不通乐理知识的人去涉笔音乐批评,无异于赶鸭子上架。为此建议,那些音乐权威、专家和行家,能否拿起笔来也写写音乐批评呢?
  其次是阵地小。眼下,一些有关音乐创作的报纸杂志发行量萎缩,而原创音乐发表后也少有学术批评,批评仅仅成为各类排行榜上的点缀物。而在一些非专业性报纸杂志上也很少编发音乐批评文章。发表阵地小,使原本就“作者少”的现状,更是雪上加霜。在此恳求,报纸副刊或杂志一角,能否也给音乐批评划出一方宝贵的“自留地”呢?
  最后是思想僵。思想不解放,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原因。现在的会多、榜多、奖多,好音乐却不多。大家一碰面儿,都成了好好先生,你好、我好、大家好,缺少真实的批评声音。目前,在音乐界尚未形成一种学术激烈争论的氛围,没有争论,更没有争鸣!为此呼吁,音乐人、音乐评论家应重新树立起艺术责任心。
  在所有文艺门类中,音乐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也最能反映时代最强音,群众渴望欣赏到健康而大气的音乐,欣赏到能激发人们生活热情的音乐。当然,这离不开音乐人的辛苦创作,也离不开音乐评论家富有真知灼见的音乐批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