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生活之树常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28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生活之树常青
柳成荫
  我国的文艺创作同其他事业一样,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小说、电影、戏剧等等,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非昔日可比,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也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情况,有些错误的文艺思潮和不健康的创作倾向妨碍着文艺的健康发展;尽管是支流,但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一种是脱离现实生活。有的作家以自我为中心,在表现自我的小天地里孤芳自赏。对这类作品,人们看不懂也不愿看。当然,绝不能否认作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映世界,但关起门来,与世隔绝,置现实生活于不顾,玩味自我的感觉和情趣,这样的作品不会得到读者的认同。有的作家热衷于到古旧的历史里去寻找题材。在有的地方,宫廷剧、古装剧泛滥成灾,荧屏上满是宫闱床笫、太监妃子、天子奴才,一片打打杀杀之声。如果是以现代意识客观地表现历史,给人以启迪,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类历史题材的作品,已失去了开掘思想和文化的意义,变成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戏说。
  一种是艺术格调低俗。有的作家描写生活有明显的媚俗倾向:情欲描写赤裸裸,暴力展示血淋淋,只为哗众取宠,赢得票房。有的人则热衷于胡编乱造,迎合低俗情趣。看似奢华气派,场面浩大,实则思想内容空洞,没有几分干货。
  艺术必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这历来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优良传统。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道出了文艺创作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古代文艺的不朽佳作大多是这样的作品。生活是艺术之源,作家要写出反映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必须深入生活。
  一些优秀作家都深谙此中道理,并在常青的生活之树上采撷果实,写出了传世作品。作家赵树理、柳青等长期深入农村,都是文坛上的佳话。不论什么时候,作家搞创作都需要以生活为基础,用最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这样,艺术才能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生活之树常青,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
  我们处在一个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中国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中,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我们的生活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这一切都为作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文艺工作者要反映时代,表现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必须心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并在向人民群众的学习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境界。与以前相比,文艺工作者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创作环境更加和谐了,希望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又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