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胜峰岭上的一面红旗—前锋农业合作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1-18
第2版()
专栏:

  胜峰岭上的一面红旗—前锋农业合作社
  彭绍善
自从割完早、中稻,插罢晚秧后,湖南省华容县胜峰乡前锋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收到两百多份入社申请书,很多人申请了一次又一次。贫农刘丙照已经申请过四次了,他不会写字,每次申请书都是请人代写的,听说合作社扩社要等个时期,急得行坐不安。后来,他找着前锋农业合作社的主任蔡先觉,劈头就说:“蔡主任,旧社会我帮人家做了十三年长工,成份历史清清白白、没有半点问题,为什么不让我入社?”很多社外农民从各个方面给自己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入社。“前锋农业合作社几时扩社?”成为当地农民见面时代替问好、招呼的话了。
前锋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什么能够这样地吸引当地的农民呢?
胜峰乡农民的回答是:“看了前锋社的榜样,除了入社,再没第二条路好走!”
今年春耕生产积肥的时候,前锋社三百多亩水田,每亩积肥一百多担,社员唐三保的“四斗丘”,往年每亩只施四、五十担肥料,最多只收过七担谷。入社后每亩施了一百五十四担肥料,今年收了十二担,社外群众说:唐三保入社后,“四斗丘”翻身了。今年七、八月份接连五十多天没有下雨,胜峰岭上的排田,大部分断了水脚,单干农民蔡保堂的二亩一分丘的禾苗,干得像朝天刷把。前锋社出动了男女四十多人日夜抢救,从内湖翻七转车,车湖水上岭灌田,八十多亩粒谷未受半点损伤。农业社在插秧结束农事稍闲的时候,合理安排了农副业生产,捕鱼、打木柴、在堰里栽藕,共收入了四百多元。最使人羡慕的,还是前锋农业社户户增产这个事实。入夏五十多天的干旱,在这半山地带,使许多个体农民和互助组员减产,但是,前锋社三十二户社员家家增加了收入。这些事迹使得胜峰乡的农民看清了自己应该选择的道路。
社外农民迫切要求加入前锋社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社同他们有着十分深厚的友情。社里成立了一个“团结社外群众小组”,社主任蔡先觉担任组长,经常帮助附近互助组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介绍社里的生产经验,社里开有关生产的各种会议都吸收周围互助组长参加。收割早稻的时候,互助组长刘云昌参加了合作社的包工会,回去后立即召开组员会,把劳力按技术强弱搭配,实行分丘块包工,减少了每日评工计分和排工的麻烦。蔡松庭互助组春耕生产紧张时缺农具,眼看工夫十分紧张,没处可借,社里把正在使用的犁耙抽出一套主动借给他们,解决了这一困难问题。农业合作社帮王双玉车水救禾的故事,在胜峰岭一带是人人全知道的:王双玉有一亩八分田在胜峰岭上,紧贴着前锋农业社的田,今年干旱的时候田里最后的一层水也快干了,塘堰已枯焦焦地,眼看正在抽穗扬花的中稻断水无救了,王双玉焦急得失去了主意,他遇着前锋社蔡主任,本想要把心事谈谈,但是他又想,这时候谁也顾不得谁;说给谁听也帮不了忙。次日,他没精打采地到岭上去看那快要干死的禾苗,不禁大吃一惊:田里满满一丘水,青葱的禾苗正轻微地在南风中摆动着。他马上明白了:是农业合作社田里放来的水;只有农业合作社才会这样帮助别人。这水是蔡主任和社员们商量后灌到他田里去的,水是从内湖车了七转才车到山上来的。前锋社就是这样去热情帮助社外农民,把社外农民紧紧地团结在它的周围。
前锋农业合作社在收益分配工作结束后,已接收了四十三户新社员入社。它像一面光辉灿烂的红旗,飘扬在胜峰岭上,引导着全乡农民在合作化道路上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