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从试产首辆桑塔纳,到产出100万辆,上海大众花了整整14年;而从100万辆到200万辆,仅用了不到4年半——上海大众:200万辆的跨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7-01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从试产首辆桑塔纳,到产出100万辆,上海大众花了整整14年;而从100万辆到200万辆,仅用了不到4年半——
上海大众:200万辆的跨越
新华社记者 姜薇 本报记者 戎霄
  2002年6月28日,当一辆簇新的帕萨特轿车驶下上海大众汽车三厂的总装流水线时,共和国轿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史无前例的纪录诞生了——上海大众第200万辆轿车下线。
  在当今世界汽车竞技场上,200万辆并不是一个惊人的数目,但对上海大众人来说,这一步却非同寻常:从1984年试产首辆普通型桑塔纳,到造出100万辆轿车,上海大众花了整整14年;而由此迈上产量翻番的台阶,企业仅用了不到4年半的时间。800万只车轮滚滚,18年风雨历程,记载了上海大众幼蛹化蝶的艰辛,更见证了中国轿车工业追赶世界的坚实足印。
  成功合作的典范
  18年前的上海大众,“好像在一个破败、无援的孤岛上生产……这将是失败的实验”。这是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在参加了大众的落成典礼后悲观的评价。
  发展,成了上海大众时不我待的追求,催逼着企业在短短十余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注册资本从成立之初的1.6亿元飙升至63亿元,增加了近40倍;年产量从1700辆增至25万余辆;近年来,占全国近40%的国产轿车从这里驶向市场;穿梭在神州大地上的汩汩车流,每4辆轿车中,就有一辆来自上海大众。作为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上海大众已累计创造了2300多亿元的销售额。生产批量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上海大众俨然是我国轿车业当之无愧的时代骄子。
  今日安亭,蓝白相间的连片厂房绿意萦绕,气势恢宏。当年傲慢的《明镜》记者故地重游,通篇以“惊讶”和“不可思议”来描绘现场的感受。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观上海大众后不吝赞叹,称之为“德中两国成功合作的典范”。第200万辆新车的下线,恰似上海大众的“成人仪式”——那个“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
  从“零”起步到“零距离”
  作为中德两国在改革开放后共育的第一株新苗,最先走上合资道路的上海大众并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它的成功,在于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高起点发展中国轿车工业的新路。
  创业伊始,上海大众尴尬地发现:国内竟没有一家零部件厂能与之配套,没有一条生产线不需要改造;在构成汽车的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中,除了轮胎、收音机、喇叭、天线和小标牌“五大件”外,其余悉数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仅..7%。
  肩负着为中国轿车工业拓荒开道的重任,上海大众秉守打“中华牌”、不搞“瓜菜代”的原则,确立了一系列既有利于突破发展“瓶颈”,又切合实际的明智决策——组建专门领导机构,定期研究桑塔纳轿车及其国产化问题;成立全国唯一的轿车国产化共同体,加强与配套厂协同作战的能力。由于始终将整车与零部件同期规划、同比投入、同期发展,上海大众稳步翻越了国产化这座“大山”,国产化率由最初的2.7%升至98.9%。截至目前,上海大众已建立起了国内最好的零部件配套体系,相匹配的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员扩大到近400家,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从‘零’起步到成为中国轿车业的‘排头兵’,上海大众至今没花过国家一分钱”。回眸企业的旷世巨变,上海大众总经理南阳感慨万端。在我国轿车工业开发开放的“试验田”里,上海大众采取边生产、边赚钱、边改造、边扩大的方式寻求发展。一期工程改造,上海大众达到了整车6
  万辆、发动机10万台的生产能力,也取得了最初的资本积累;追逐世界汽车高科技发展趋势的二期工程,又形成16万辆整车生产能力,进而经发动机二厂的建设,形成30万辆的整车目标;而代表世界中级轿车尖端水平的帕萨特轿车和与世界同步开发的POLO轿车,洋洋数十亿元的巨大工程,更是上海大众自力更生的杰作。
  今年4月,上海大众POLO轿车上市,短短2个多月,就取得了销售近9000辆的佳绩。原先,德方计划输出的是适合中方生产技术的第三代POLO,但上海大众偏偏相中了尚在“蓝图”阶段的最新一代POLO。“要引进就要最新最好的,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技术的消化吸收。”多年适应性开发的经验,让上海大众底气十足。从参与开发到试生产,再到正式批量上市,上海大众的技术人员进行了1000多项技术改进,如期将世界级的最新科技呈现给国内消费者,真正实现了产品的“零距离”。
  从普通型桑塔纳的全盘技术引进,到桑塔纳2000型的联合开发,从上海帕萨特B5的引进消化和大胆改进,到第四代POLO轿车的同步开发,上海大众演绎出了一段动人的科技创新和进步的轨迹。18年来,站在巨人的肩上,底子薄、技术弱的上海大众一刻也没有忘记,抓住产品开发的源头,培育自己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中须臾不离的主题和灵魂。以技术创新体系为依托,在一项项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上海大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日益丰富,正逐步向实现自主技术开发逼近。
  期待第二次跨越
  200万辆轿车呱呱坠地,像一把标尺,铭刻着上海大众不屈不挠的发展历程,也度量出中国轿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上海大众清醒的意识到,在国际轿车市场的大舞台上,我国轿车业批量小、成本高、水平低的痼疾依然存在。在浩浩200万辆上海大众生产的轿车中,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微乎其微。要想在世界轿车业的竞争中真正占据一席之地,上海大众征途漫漫。
  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挑战,早在3年前,上海大众就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轿车专用试车场和技术开发中心,上海大众已可以实施开发世界最先进的轿车所需要的所有试验。在前些年开展人才“黄金工程”的基础上,上海大众全面启动了针对性更强的“十年人才技术开发计划”,一批批科技人员远赴德国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其中不少骨干已进入德国大众最核心的技术开发部门,与德国大众汽车专家联手设计面向未来的轿车产品。
  不久前,备受中德两国关注的上海大众合资项目,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鉴于上海大众在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出色表现和巨大成功,中德双方提前续签了协议,将合资合作期限延长了20年,第七次增资将使注册资本达到63亿元,显示了作为世界汽车巨头之一的德国大众对中国轿车工业的信心。(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