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明珠沐露更璀璨——香港成为国际经济舞台的新角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7-02
第2版(要闻)
专栏:

明珠沐露更璀璨
——香港成为国际经济舞台的新角色
本报记者 吴长生 刘光金
  回归祖国以前,有人曾做出“香港之死”的暗淡预测;回归接近5年之际,又有人发出“谁还要香港”的无奈疑问。但预测也好、疑问也罢,终究抵挡不住事实的光芒。香港回归近5年的实践说明,尽管甫一回归便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沉重打击,尽管外围经济衰退的拖累接踵而至,但以创造经济奇迹闻名于世的香港,没有垮下去;“东方之珠”在“一国两制”伟大方针的清风甘露沐浴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焕发出诱人的新风采。
  “接轨”通道更加宽敞
  今年6月初,江苏省贸易投资洽谈会在香港举行。与上一次(1997年)在港举行的招商会相比,今年的规模要大得多,不仅项目多,而且涉及领域广。3天的洽谈会,共有212个投资项目签约,协议外资额达40亿美元,整整是上次8亿美元的5倍。
  江苏的招商会只是一个缩影。仅今年5、6月份,在江苏之前,山东、湖北、广东、安徽、江西几乎是紧接着在香港举办了同样的招商引资活动,而且都是“满载而归”。较低层次的“招商团”数量就更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香港一直是中国内地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地,港资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近一半。而最新的信息表明:无论是内陆的江西、安徽,还是沿海的广东、江苏、山东,都依然把香港当作与国际接轨的主要通道。这个通道没因回归而变窄,而是变得更加宽阔、通畅。
  除招商引资外,香港的“接轨通道”作用还表现在许多重要方面。
  传统的转口贸易,香港至今挑着重重的担子。200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和美国占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按主要来源地划分,中国内地占60.9%、美国占4.91%;而按目的地划分,中国内地占37.41%、美国占21.26%。
  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向来为内地企业关注,近5年来更是硕果累累。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刚刚过去,香港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就迅速恢复。仅2000年、2001年两年,香港融资总额即达到681亿美元,而内地企业占了477亿美元。现在“排队”等候在港上市融资的,不光有内地国有企业的“巨无霸”,民营企业更是纷至沓来。
  随着中国扩大开放和加入WTO,内地不仅在香港“集财”,而且“纳才”——通过香港吸收熟悉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今年1月底,第一届“内地知名企业香港招聘会”吸引了1.2万人入场。这1.2万人并不全是港人,还有从韩国、日本甚至欧美赶来的应征者。5月初,上海浦东70多家企业在香港举行招聘会,提供超过700个中高级管理层的职位;而在6月29日到30日,逾百家国企再到香港招聘管理、金融和营销专才。
  事实说明,中国需要香港。这一点并没有因为回归而改变。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香港扮演的特殊角色更加吃重:她一头挑着境外的资金、技术、销售网络,一头连着内地庞大的市场和制造能力;她以成熟、发达的法律、金融、会计、市场推广等服务特长,为中国走向世界,不断地提供着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跳板”功能旺盛不衰
  “谁还要香港?”对美国《财富》杂志不久前提出的这一问题,同样是美国人的香港美国商会主席汤普森,给予了正面回答。他署名文章的标题就是《谁需要香港?我们需要!!》。
  香港美国商会的资料显示,2001年美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办事处的数目比上年增加了17%。
  当然看中香港的绝不仅是美国公司,全球其他地区的众多跨国公司也都乐意将其亚太区总部设在这里。
  仅今年的头5个月,到港设立地区总部的著名跨国公司就包括美国的波音公司、法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XA、世界第二大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戴尔电脑、英国标准人寿投资公司、世界十大制药公司之一“礼来”……
  香港与新加坡向来是竞争对手,但就在今年,不少原来以新加坡为亚太区总部的跨国公司也收缩其在狮城的业务。电子业巨头“飞利浦”在今年4月份宣布将亚太区总部迁来香港;外资四大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同期也宣布缩减其新加坡部门的业务,以便用更多资源拓展中国及北亚区业务。
  据香港特区政府提供的数字,截至2002年年中,外商在港设立的地区总部及代表办事处共有3200多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而与5年前的1997年相比,则增加了700多家,增幅接近30%。
  尽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贬低香港,但并没有阻挡跨国公司在港设立机构的脚步,而且不仅数量在增多,投资数额也在不断上升。至今,香港仍然是亚洲区内吸收海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地方。联合国在今年年初发表的一个报告显示,2000年香港吸收的海外直接投资高达644亿美元,排在第二位的新加坡则只有60亿美元。
  跨国公司为什么看中香港?请听“老外”们自己的回答:
  汤普森毫不讳言,香港是个开放的国际都市,也是中国开放和发展的很好的基地。
  香港英国商会会长夏伟邦认为,香港是内地市场同时也是国际市场的交汇点。
  香港日本人商工会议所会头清水良彦很“现实”:香港有中国内地做靠山,经济比区内其他经济体系好;在盈利能力方面,香港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韩国、日本都高。
  而在出入境、货币管制、市场自由度以及与世界各地联系等方面的优越条件,一直是让在港外商们“十分满意香港”的共同理由。
  在商言商。社会秩序最好,投资回报最高,这就是国际商家钟爱香港的根本。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香港是2000年美国在海外直接投资第七大收入来源地,而盈利能力则是最高的,达21.1%。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次显示出新的魅力。往北,可以“抬腿”就进入世界商家最看好的庞大中国内地市场;往南、往东,则可便捷地进入东盟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处于中心的香港,国际经济重要交汇点的地位愈加凸显!
  全球“软黄金”在这里碰撞
  世界已经迈进信息时代的门槛,信息就是商机,信息就是财富。作为全世界著名的资讯中心,香港又扮演起新时代的新角色——开始成为全球新观念、新管理、新技术、新创意碰撞的大舞台。
  香港贸发局主席吴光正最近在“推销”香港的“三优四通”独特优势时,就把“信息流通无阻”列在“四通”的首位,其它“三通”是人才来去自由、资金自由流动、产品自由进出。
  由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由于香港最自由的经济制度,由于香港社会秩序最安全的美誉,由于香港发达的资讯汇集交流设施,近年来,不仅钟表、服装、珠宝首饰、玩具、皮具等传统的商品展示会继续在这里举行,并花样翻新、层次上升。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资讯、电子、生物、软件工程等“时髦”行业,也争相到香港展示最新发展态势。这不,6月28日,国际生物科技精英论坛首次在港举办,论坛的内容集中在遗传基因、生物制药、生物资讯市场专利等方面。“纯理念”的、观念碰撞式的论坛和研讨会,也纷纷把香港作为理想的举办地。
  由美国《财富》举行的全球论坛,一向被视为国际巨头“过电”的最高聚会。回归前,《财富》以《香港之死》做了封面新闻,加重了西方对香港前途的疑虑。但是去年,还是它,却把新世纪的首次全球论坛选在香港举行。而就在它之后,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福布斯》杂志也急着宣布,将其主办的全球行政总裁(CEO)会议,从新加坡转移到香港,会期定在2002年9月。去年11月初,第十二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在港举行,今年11月,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将“驾临”香江。区域性的国际会议,更几乎是天天不断。
  五彩斑斓的“会海”,更加重了香港的国际都会特色;香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五洲四海的展会和宾朋。因举办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而闻名海内外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6万多平方米的场地,短短几年就急速趋于饱和。香港政府决定在它旁边填海造地,给新翼再添数万平方米的巨大“新翼”;而在香港新机场附近,以展示大型产品为主的展览馆,也已列入兴建计划。它的规模将更为庞大。
  中国需要香港,世界需要香港。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淘得黄金,而且可以汲取智慧。尽管香港经济目前还处于困难之中,但是一时的沙尘磨灭不掉明珠的光辉。祖国内地、世界商家,好像两扇硕大无朋的羽翼,香港振翼高翔,明天怎能不更加美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