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群众疾苦挂心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7-05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群众疾苦挂心头
杜浩江
  “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这是山西省乡宁县委书记窦正森的口头禅,也是他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座右铭。他从转变自身和班子的作风入手,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在窦正森的组织下,乡宁与陕西韩城建成了黄河上第一座以民间入股形式的公路大桥;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全国领先,水利部在中西部24个省区推广了他们的经验;10万农民下山建设小城镇,10万农民留在山上发展集村经济。
  2002年春节,窦正森又来到农民中间。
  他的司机小刘感慨地说:“给窦书记开车,确实累,我都5个春节没回家过了,但值得!因为在他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跑下不跑上,跑穷不跑富’的好作风。”
  窦正森与农民在一起同吃同住过春节,不是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访贫问苦”、“送温暖”。他从腊月二十九开始,一直到正月初八,他边与农民唠家常,边搞调研,已坚持了8年。比如,“移民并村”的举措,就是与农民唠家常时决定的。
  1996年春节,他来到仅有11户人家的万宝山自然村。拉着贫困户张春发干瘦发黑的手动情地说:“你们迁走吧,在这里守上几辈子也脱不了贫。”乡亲们说:“大伙也想迁移,但又怕山下的富村子不要咱。”
  这话激发了窦正森的灵感,他认为,按经济学常识,低于5000人的地方就构不成社会经济。他们东一户,西一家的,相距10多里,县里怎么给修路、通电、打井?也没有能力建学校、建医院,搞集村经济,是农民告别贫困的必由之路。
  回到县城后,县里对全县20万农民进行大调整,将其中分布山庄窝铺的10万人迁移下山,集中到条件好的地方建设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另外10万人留在山上,发展林果、畜牧业。到目前,全县已有1万多人迁到山下,发展起“产业新村”30多个,农民们看到了新希望。
  此举受到了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的充分肯定。
  乡宁县是全国三大优质稀有主焦煤生产基地之一。韩城市需要大量的原煤,但由于黄河天堑的阻隔,乡宁的原煤不得不绕道外运,费时费力,时常因不能按期运到,严重地困扰了乡宁的经济发展。
  1997年,时任县长的窦正森为此忧心如焚,通过反复调研,他组织县煤炭运销公司商讨,建议兴建乡韩黄河大桥,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两年后,乡韩公路大桥通车。乡韩黄河公路大桥是黄河上第一座以民间股份形式投资兴建的大桥,其长、宽、高综合指标均创黄河桥梁史上的最高纪录。从此,乡宁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关心群众的疾苦,一直是窦正森的首要工作。他常对班子里的人讲:“历史选择了我们成为乡宁县的‘父母官’,我们就要负起责任,就要把群众疾苦挂在心上,不要愧对历史,更不能有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