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点燃科技创新的火炬——总参谋部西安科技创新工作站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7-08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军营巡礼

点燃科技创新的火炬
——总参谋部西安科技创新工作站纪事
新华社记者 马晓春 徐壮志 本报记者 贾昭全
  编者按:本报今天刊发的通讯《点燃科技创新的火炬》,值得一读,耐人寻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更是现代军事科技发展的源泉。总参西安科技创新工作站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强强联合,智力流动,优势互补,从而达到了出成果、出大成果,出人才、出尖子人才的目的。这个科技创新工作站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搭建了新舞台,为深化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新启迪。
  一个强强联合、激励创新的新科研体制,一个学科融合、动态组合的智力流动环境,激发了5个不同技术单位上千名技术人才的科技创新热情——两年间立项的73项科研课题,已完成20项,其中1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新成立的解放军总参谋部西安科技创新工作站,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些科研成就,源自于一个先进的理念——创新。
  科技创新的服务器2000年6月1日,总参科技创新工作站在西安挂牌成立。这是一个以总参驻西安地区某测绘研究所、某信息技术总站、西安通信学院、某通信总站和某部为基础创立的科研机构,其任务就是科技创新。
  新成立的科技创新工作站完全跳出了常规科研单位的体制窠臼,面貌一新:没有正式编制,由5家单位联合成立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负责工作站的管理;唯一的一个常设机构就是一个仅有8个人的办公室,负责工作站的日常工作,诸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进站项目的申报、论证和立项,督促成员单位和课题组完成进站课题任务。
  摆脱人员、组织机构等传统体制要素的束缚后,工作站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机构了。它是一个虚拟的平台,一个智力流动、资源共享、学科融合的舞台。它没有一名编制内的技术人才,但它可以从5家单位1500多名技术人员中选拔人才;它没有一台科研设备,但可以调用5家单位的20个计算机网络中心、90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基地、万余台(套)实验设备。一旦工作站或某一成员单位科研攻关需要,工作站就可以通过其人才数据库和成果数据库,从5个成员单位中将所需要的科技人才组成联合课题组。
  虚拟的平台,现实的舞台。对于工作站的专家们来说,工作站提供的不是房子、待遇,而是创新的思维、机制和机会。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的一个项目竟然能在几天内批准立项。”工作站的首批进站专家陈南告诉记者,按传统“三报三批”的立项程序,一个项目的批准常常要花掉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时间。而通过工作站,利用我和合作单位已有的成果,联合课题组只用了不到1年就完成了一个研究项目。现在信息研究日新月异,只有这种高效的科研机制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简化立项手续,项目公开招标,实行首席专家对项目的人力、设备、经费的使用全权负责……在这个工作站,一切都在围绕着科技创新而运转。工作站进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子卿认为,工作站的成立,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扬学科交叉、整合人力资源的新探索。
  “其实,工作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创新。”这位院士说。
  人才培养的倍增器
  两年前,刘秋彩做梦也想不到,在自己不惑之年以后,事业会为她打开一扇全新的门。
  刘秋彩是总参某通信总站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基层从事野战通信技术工作,具有丰富的野战通信知识。过去,受工作岗位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只进行过一些小的技术革新。进站后,她一度担心自己无法融入工作站的科研创新活动。在一次题为“数字化战场”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她在听取有关专家关于数字地图的报告后受到启发,提出了为野战通信车研制一套“应急机动通信分队自动化指挥管理系统”的建议。
  工作站很快批准了立项,并组织了测绘、通信等领域的8位专家与她一道攻关。结果只用了8个月就完成了课题,满足了部队的急需。
  “是工作站开拓了我的思路,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现在已是3个进站项目首席专家的刘秋彩,提起自己进站后的经历,感慨尤深。
  在工作站,有过与刘秋彩相似经历的科研人员比比皆是。邹逸江,在两个科研项目的攻关中表现优异,刚刚被破格提升;胡莘,已成为“863”专家委员会委员……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在科研任务十分繁重的工作站,年轻的科技人才常常被委以重任,在大型科研项目中挑大梁。《全彩色无版印刷与复印一体化技术》是总装备部“九五”重大预研项目,技术难度大,要求高。工作站组织了十几名40岁以下的年轻科研人员成立攻关小组,承担主要攻关任务。在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在“地图数字图像处理”、“激光电子成像”、“无版印刷复印”等3项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彩色印刷与复印一体化。
  在大项目、大课题的锻炼中,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才迅速崛起,并成了课题组的首席专家。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军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作站把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之一,先后多次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派出一批专家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到国外高层次学术机构考察访问、到军内外有关单位调研……据统计,两年中,工作站进站专家共发表学术论文351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
  今天,成为一名进站专家,已成了5家成员单位科研人员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西安通信学院政委赵国旗认为,工作站提倡了一个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营造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学术氛围,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用人才不拘一格,在这个开放的舞台上,知识和人才的应有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成果转化的助推器
  在工作站20项已完成的创新成果中,已有18项成果进入部队,成果的转化率达到90%。这一数字令很多来访者赞叹不已。
  为适应当前反恐怖斗争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有关部门急需一种集侦察、通信、定位于一体的装备。这一课题涉及导航定位、数据传输、压缩算法等10多种技术。为此,工作站组织了多家研究机构和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10多名专家联合攻关,提出了由多媒体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数字地图导航定位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总体设计方案,经过试验论证,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重大课题。
  这项成果设备先进、易于操作、性能良好,填补了全军的一项空白,解决了部队急需,现已广泛运用。
  车载野战地图快速复印扫描系统、野战地形测绘保障系统、军事交通数据库系统……提到这些创新成果,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委员、某信息技术总站主任周庆真感慨地说,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关键技术亟待研究和解决,这一历史背景为工作站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舞台。工作站的5家成员单位在理论、科研、生产等方面互相交流启发,因此立项课题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去年荣获“九五”期间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先进个人的进站专家吴长枝博士对此感触更深。他说:“在工作站里,目睹自己的每一项创新成果在部队得到推广使用,看到自己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做的努力一步步成为现实,感觉很幸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