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天下粮仓》:感受细节的力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18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创作手记

  《天下粮仓》:感受细节的力量
  俞胜利
  古今中外,文学、影视剧、经典名著,表现方式虽有不同,但他们大都是以人物的形象、行为来感染、教化、启迪读者和观众,而这些往往又是通过一个个独到鲜活、令人难忘的细节来完成,离开这些根本的东西,想成为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经典佳作,几乎不可能。那些不靠精彩的极富想象力的情节和细节来推动故事、只凭故作高深的说教的作品,尽管也能暂时糊弄住一些观众,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衡量,也难于进入一流。
  以上这番感慨,是我在这些年做电视剧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细节的贫弱现象已成了这些年国产电视剧创作的通病。
  剧本《天下粮仓》和他的作者高锋闯入我的组稿视野,源自两个细节。这个祖籍山东,生长在浙江的汉子,好冲动,却不善言辞,属于典型的内秀型人才。作家朋友李森祥在一次会议上跟我讲述了高锋笔下的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刘统勋带人去查粥。当时清王朝查赈时有明文规定,“粥厚可插筷”或“筷子浮起”是衡量粥的稠稀标准,“筷子浮起”,说明粥过于稀薄,有人贪污了朝廷拨下来的赈灾粮食,赈灾官员立刻人头落地。这个细节形象感很强,又独特新鲜,关键是它在这个事件中波澜起伏的作用,极具戏剧性和震撼力。刘统勋一到就把几支筷子往锅里一插,筷子浮起了,他立刻杀了一个官员,而杀了之后才知,这个官员不光是无辜的还是清廉的。当时我听了这个细节后,眼泪便夺眶而出。
  第二个细节米汝成深夜查粮仓,发现有人正在往米里掺沙子,按大清律当斩,而随行的婢女柳含月不让斩。她说,斩不过来,斩多了,上上下下一干人等就跟你拼了,而不斩怎么惩戒后人呢,她说让他们每人吃一锹沙子。试想,这沙子吃下去会是什么滋味呢?这一招儿既保全了自己,又惩治了污吏。这样的细节既生动鲜活地刻画了人物,又紧扣着剧情中粮食这一主题,让人看着饶有兴味又永生难忘。
  如此精彩、令人难忘的细节在《天下粮仓》里很多,再比如:一个蒙冤多年的老臣刚刚咽气,新帝的平反昭书恰好也送到狱中。那送旨大臣也是才被平反昭雪的,他遗憾之极,于是送旨大臣就叫人扶着死尸跪下,含泪向其宣读圣旨。此情节将死者的企盼、遗憾和哀痛渲染到了极点。
  《天下粮仓》里还用这样一个细节来描写主人公米河的出场:这一日傍晚,京官米汝成的窗前,落下一只鸽子。这是来自浙江老宅的信鸽。鸽子腿上的纸条中,只画了一架梯子,米汝成明白了,这是被关在楼上读了三年书的儿子实在忍不住了,要下来的意思。为了让儿子专心读书,三年前,他就让家人把梯子锯断了。这样的细节何等别致空灵。来信无字,只画了一架梯子,足以让读者觉得来信之人又奇又怪,读者能不一下子记住这个人,又急于想看到这个人吗?
  无论多么鲜明的人物,多么震撼的事件,多么深刻的主题,都要依仗一个个精到的细节来铺垫、来烘托,否则,无人乐意看,看了也记不住,似过眼烟云,过目即忘,似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
  《天下粮仓》的感染力首先得益于高锋那一个个独到、令人叫绝的细节。高锋是我见到的将细节的魅力和巨大作用体会很深,吃得很透,运用得到位的剧作家。可惜,当今这样的剧作家在电视界太少了。我作这篇短文发这番议论,是深感我们当前影视剧精品匮乏,平庸作品太多,盖因为这个圈子里不称职的作家、编剧、编辑、导演太多。(作者为《天下粮仓》的责任编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