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把分散落后的毛纺织厂改造成为全能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1-20
第2版()
专栏:

  把分散落后的毛纺织厂改造成为全能厂
  程譍
上海毛纺工业的生产设备,约占全国毛纺工业生产设备的百分之七十,共有六十个厂,其中私营厂有五十三个,产品有精纺织品、粗纺织品、绒线、长毛绒、工业用呢、工业用毡等。这些产品不但国内需要,而且还向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大量输出,换回国家建设的工业器材。
在五十三家私营工厂中,大部分是单纺、单织或单染整的非全能厂,机器陈旧、设备简陋,生产工序极不平衡。这些厂的生产,要依靠私私之间连续加工,而私私之间生产不能协调,加工产品往往误期、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原料材料浪费严重。以骆驼绒生产为例,慎诚毛织厂所生产的骆驼绒共需八道工艺过程,而该厂仅有半台圆织机,只能做一道工艺过程,其中毛纱由大公毛纺织厂供给,织成骆驼绒后再送到华翔毛织厂去拉毛,最后还要送到天翔毛纺织厂去染整。这些厂分布在相距很远的三个区里,往返一次约需七十华里,造成人力物力上很大浪费。造成上海毛纺工业生产设备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期间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货币贬值,一些资本家看到毛织厂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利润大,便把毛纺工业作为投资对象。有的根本没有厂房,只买些毛纱委托代织;也有的挂起毛绒纺织染整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其实仅有数台织机。
一九五三年实行加工订货后,毛纺业全业初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但由于生产设备分散落后,许多工厂机器陈旧,技术力量不足,不能生产高级产品;再加上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营管理腐败,工人积极性不能发挥。如不改变这种情况,不但影响国家出口任务的完成,而且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要改变上海私营毛纺工业的现状,必须进行全业规划,把分散落后、设备不平衡的工厂通过裁并,基本上都组成为全能厂,才能进一步进行对毛纺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全行业裁并改合的规划,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五十三家私营工厂中,有八种产品不同类型的工厂,其中大厂和小厂,机器设备有先进和落后,经营情况有好有坏,有的独资,有的合伙,有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在酝酿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中,资本家的思想情况也很混乱。有的想单独合营,有的要求合并合营,已转业的想转回本行业,跨行业的想挂钩,停业的想挨进。因此裁并改合必须结合生产需要统一规划、全面安排,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
在中共上海市委及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动员,同时并通过毛纺织业同业公会的骨干分子组织工作组,展开全业的学习讨论。不少资本家听到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动员报告,都大为兴奋,但对企业合营结合裁并改合生产改组的意见极不一致。这一情况一开始就集中反映在大厂代表人物的同业公会工作组里。如中国毛绒厂资本家陈元钦强调自愿,认为自己“独资经营,资金多,机器好,历史长,牌子老,销路好”,嫌小厂“机器陈旧,资金短少,管理不善,质量不好”,怕同小厂合并不合算。他们只考虑单独合营后,生产任务可以加多,利润也可以增多。因此,“欢迎合营,不赞成合并”。也有人顾虑合并合营很难推动,大厂、小厂难于搭配,不如采取“大合营”的简单办法。还有些小厂设备不全,不能进行独立生产,困难多,曾经有过合并合营的想法,但总觉得自己生产差,资金少,怕人家不要;又怕“大鱼吃小鱼”,最好选个“门当户对”,否则不愿并到大厂去。
根据以上情况,要做好合并合营工作,必须说服大厂主动带头,动员小厂积极争取,而取得大厂主动是工作的主要环节。大厂生产设备比较完整,经营管理比较全面,小厂分散落后,裁并就要向大厂集中,大厂如能积极主动,小厂即可解除思想顾虑。通过组织学习,明确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同时经过检查过去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的腐朽落后的根源,认识全行业合营必需与生产改组相结合。这样经过反复讨论,暴露问题、鼓励先进、说服落后,有些大厂资本家也批判了不从全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观点出发,只考虑自己眼前利益的错误思想。在讨论过程中,合营章华毛纺织厂首先表示愿意并进小厂,汇通毛纺织厂资本家也有过与新华、正大、大成、大光明、老恒昌等六家合并合营的打算,起了带头作用。在酝酿成熟后,又按照产品类型分组讨论,具体解决“合并合理、私私自愿”的搭配问题,根据行业特点及生产发展需要,协商确定了裁并改合的主要原则,按产品类型组织各厂成为全能厂。企业范围较小、设备简陋陈旧、不能单独维持生产或有并厂必要与可能的,采取“大带小,先进带落后”的办法,予以裁并;受并的厂,必须规模较大,能容纳并入人员、任务、地区邻近,以及原则上不花钱或少花钱等条件来进行合并工作。
在具体协商过程中,有些大厂资本家采取主动联系小厂的办法,使小厂乐于接受。如协新找大成、寅丰找大陆、元丰找大东、精益、中国也去找金华合并。恒丰资本家沈莱舟说服了儿子沈辑丞并进裕民。其中只有海龙资本家积极性不高,始终躲躲闪闪不主动与小厂联系,推迟了工作进展。毛纺业除有三个厂因产品特殊、采取单独合营外,其余全部采取“合并合营”方式。
在合并合营中,又根据合并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两种不同的办法,一种是“并股、并人、并任务”,如协新与大成合并等,原则上机器不拆迁,多余的设备保管,将来可组织内迁,多余的厂房可以利用,作为职工宿舍或仓库等。第二种是“并股不并厂”与“合理组织生产”结合起来,如纬纶、民和两织厂与唯一纺厂、五昌染整厂加以联并,成为三个单位,保持原址生产,联成一个全能厂。又如汇通、大光明、老恒昌、维新、大上海五厂并为两个单位,联成一个全能厂。其中大上海厂全部机器拆迁,也只花了约五百元。在经济类型上除采取私私合并外,又采取了二种办法:第一种私营厂并入合营厂。第二种合营厂并入私营厂,使经营管理专业化。
并股并人并任务是合并合营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情,要使分散全市的几十个厂几千个职工分别迁移组合,要不影响生产,又要不多花钱,必须在公方领导,私方负责,大厂主动,小厂配合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以合并合营单位制定并厂工作计划,做好思想动员,统一布置生产任务,解决私私财务问题,妥善安排职工生活福利及工作岗位。为了保证对生产有利,合并人员要先并生产工人后并职员,机匠组长要到受并厂试行校车,熟悉情况,然后带领工人按部就班上车生产。凡是这样做的厂,都能保证了情绪稳定、生产不乱。在此同时进行了清产定股工作,对各项人事也作了适当的安排。
经过全业规划、合并合营后,就把五十三个私营毛纺织厂基本上合并为具有纺、织、染全能生产设备的十九个厂。
企业合营后,经过经济和技术的改组,在各方面已显示出优越性。如设备陈旧、产量低的茂新、恒丰厂和设备好、产量高的裕民、安乐厂在合并前一个月生产十万市斤绒线,需开绒线锭二千六百六十八枚,并入裕民厂后只需开绒线锭一千八百枚即可完成任务。裕民毛纺厂染部合并后,增加了技术人员,目前已初步试染了多种混纺绒线颜色。今年三季度私营厂的呢绒正品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十月份合并后呢绒的正品率已升到百分之九十六点八九。在经营管理上,也克服了过去分散落后、往返加工的不合理现象。如天翔等七个骆驼绒厂经过合并后,基本上可以自纺、自织、自染,节省了管理费用,降低了成本。特别是企业性质改变以后,工人的劳动热情大大提高。寅丰毛纺厂精纺部工人,原来每人只看两百只锭子,十月间去国营第二、第三毛纺厂参观,学习了清洁工作和巡回工作法以后,主动要求向国营毛纺厂工人学习,每人再增加二百只锭子,行政上批准了他们的要求,有的人又主动增加了看锭的数量。元丰毛纺织厂织机部工人,原来一人看一台织机,现在一人可以看两台,合并生产以后,房子有了剩余,不但车间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宿舍有了增加,许多厂还准备设立工人游艺室或工人俱乐部,职工福利也得到了改善。
合并合营后,资本家在公方代表的领导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下,生产积极性也有提高。如裕民毛纺厂有的资本家过去不常到厂,现在天天到厂,并且建议按时上下班。精益毛纺厂资本家徐钦瑜并到元丰毛纺织厂后,还参加了布置生产计划会议,表示要改造自己。
五十三个私营厂,虽已合并合营,但这些厂的经营管理亟待改进,企业的资本家及代理人,还须要进行改造。为了加强领导,全面规划,保证完成国家计划,贯彻双重改造,已在合并合营基础上,成立了国营上海毛麻纺织公司来领导这些工厂,这对于今后统一布置生产任务,统一调配劳动力,组织技术力量,提高品质,降低成本,逐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准备了有利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