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花开彭家寨——走青海看生态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7-08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花开彭家寨
——走青海看生态之一
本报记者 彭俊
  6月21日,对37岁的李秀清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和往常一样,她提着洒水壶,给大棚里的鲜花浇水。在她身前身后,是整齐红艳的一品红。
  然而,这一天却给初来乍到的北京客人以太多的惊喜。人们没有想到,在青藏高原湟水谷地的西宁,能见到如此水灵的各式鲜花——一品红、东方百合、铁炮百合,徜徉在十余种名花之间,给人一种如沐江南春风的错觉。
  这里是西宁市郊的一座小镇——彭家寨,50间大棚构成了一个院落。门口,挂着“西宁卉源农业有限公司”的牌子。土生土长的李秀清,把家里的2亩地全数租给了公司,也把自己从农民变成了公司的计时工人。
  “公司1亩地给我500元租金,上一天班给10元钱,主要工作是浇水。我在公司上了2年班,一年能挣个2000多元工资。先前种麦子,2亩地一年到头挣不了1000元钱,还不能闹个天灾虫害啥的。”李秀清一面干着活,一面和记者唠嗑。
  像李秀清这样的农民工人,卉源公司雇了50多位,都是原有土地的承包户。照她的标准,光这些人的工资,每年至少就得10万元。公司还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估计不会比李秀清们拿得少。支撑这些开支的,是公司的经营业绩。运营两年来,公司每年卖出鲜花150万株、销售额超过300万元。
  记者奇怪,低温缺氧的青藏高原,怎么能让这些娇嫩的鲜花出落得如此水灵?镇党委书记常振安说,“冷凉气候,反而适应某些花卉的生长。比方说百合,低温能使球根茎减少消耗、延缓退化,长势更加喜人。”
  这并非常振安的独家发现。前几年,西宁人从南方引种郁金香。前来作指导的技术人员发现,同样品种的郁金香,在西宁越长越茁实,花儿也越长越大、越开越艳。这个发现鼓舞了西宁人,他们办起了郁金香节,邀请天南地北的花商前来考察,很有些不把西宁弄成西北花都不罢休的劲头。
  而对于常振安来说,让镇政府出资600万元、租地200亩办起这么一家卉源公司,不单单为了种花,也不单单为了一枝独秀地挣钱,“卉源公司是个榜样,我要让它带动更多的农民来种花,给彭家寨的经济结构来个大的调整。”
  麦子、玉米和绵羊,是彭家寨千百年不变的祖传产业。“如今,粮食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饲养绵羊的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越来越小。既然我们的气候适合某些花卉生长,为什么不能发展附加值更高、环境破坏更小的花卉产业呢?哪怕做些探索也行啊!”常书记显得有些激动。
  在卉源公司的边上,新崛起了60余间大棚,它们属于附近的农民。卉源公司对这些大棚的主人们承诺:我们提供种苗,我们负责销售,一切照合同办事,利益大家共享,风险我们承担。用不了多久,更多的鲜花,将在这些新的大棚里争相怒放。一种新的产业结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也将如鲜花一般,在彭家寨的土地上迎风吐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