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营造社区温馨家园——北京市通过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层管理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7-09
第2版(要闻)
专栏:

营造社区温馨家园
——北京市通过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层管理纪实
  本报记者 王建新
凯迪信同电子商务公司的红黄蓝网络社区于前年率先在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塔东等5个居民集中的社区内登陆,开通了“网上菜市场”。居民每天或借着早起遛弯儿来到网站,或在家打个电话,便可以选购到当天需要的时令蔬菜。
  几年前,首都群众还对“社区”这个概念十分陌生,如今,“社区是我家,服务你我他”的理念已深入千家万户。
  创建城市管理新体制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街道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失业保险金发放原来全部由街道办事处承担。现在这个工作分成了三块:社区居委会负责协助街道进行资格初审,街道负责资格核查,具体的“两金”发放等大量工作则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负责。
  随着首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结构的变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农村人”变为“城里人”,加上人口流动加剧,从企业剥离和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政府基层行政管理部门包办事务又太多,许多本来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的服务事业发展不快……
  针对这一状况,北京市委、市政府把目光投向新型社区建设和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起一套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有序、运转高效的新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各区县按照便于服务管理、居民自治、整合利用资源的原则,将全市原有的4600多个居委会,划定为约2400个社区,目前,已调整完成1571个社区。在此基础上,各社区纷纷建立健全了党组织,家委会转制为社区居委会或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工作已经完成,社区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自娱自乐的文体组织等组织体系也逐步构建到位。
  区县、街道将社区决策权、组织权、监督权等还权于社区,工作重点向指导、服务和培育社区自治功能转变;社区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或社会服务组织承担了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的保健、娱乐、家政、养老、环卫等大量社会职能;社区居委会则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社区问题、主动开展工作上来。
  目前,北京市的社区建设,已形成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有机结合,社区居民共驻、共建、共享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夯实社区建设基础
  和平里街道安德里社区“星光之家”是一个普通的社区服务站。记者日前来此采访时看到,服务站的日间照料室、文化活动室、医疗保健室等设施齐全,屋子干净整洁。白天来这儿“串门”的老人们,悠闲自在地凑在一起聊天、娱乐。北京市民政局社区建设处处长温庆云告诉记者,北京大部分社区都建起了这样的服务站。
  北京市、区县政府把“公共需要”作为财政的主题,加大了对社区建设的投入。近两年,市和区县财政相继投入专项资金近6亿元,超过过去12年政府投入资金的总和,用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发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筹集到的部分公益金也投入到社区为老年人建设服务设施和“全民健身工程”;一些社区通过环境整治,吸引了一大批社会资金投入。
  北京市将驻社区的单位融入社区建设的大盘子,积极推进社区单位内部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形成了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新局面。目前,全市共有2000多个单位与社区居委会签订了内部服务设施向居民开放协议。
  北京市财政投入7000万元建设的全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已经连通运营。目前,北京市正在着手开通北京市社区服务96156热线呼叫系统,开展家政、医疗和安全报警等服务,逐步实现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呼叫系统“三网联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营造文明家园
  为解决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的吃饭问题,东直门街道胡家园社区内的红梦迪饭庄办起了“老年饭桌”。这一措施解除了许多老人的后顾之忧。年逾古稀的刘文娟老人动情地说:社区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说到底是要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这是社区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区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刘宝成介绍说,北京市在推进社区建设中,从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北京市的许多社区,几乎可以让市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周到而实用的服务。
  据统计,北京市目前的社区服务项目涉及14大类共200余项,形成了包括社区便民服务、老年人服务、优抚对象服务、残疾人康复及托幼服务、婚丧习俗改革服务等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起区县、街道、居委会三个层次的社区服务组织模式。同时,全市还建立了有70多万人参加的志愿者队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