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倡导“绿袋子工程” 把厨余垃圾分出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26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倡导“绿袋子工程”
 把厨余垃圾分出来
本报记者 王春兰
  2000年,《北京2008年奥运申办报告》承诺:2006年前北京市垃圾分类率达到50%,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0%。但要达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如何让居民们自觉地将家庭产生的各种垃圾分类投放,如何将分类垃圾及时清运并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带着这些问题,6月16日,记者敲开了多年来致力于公众环保教育、推行垃圾分类的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大门。了解记者的采访意图后,该中心创始人、“村长”廖晓义十分惊喜:“咱们真是不谋而合啊!我们已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垃级分类操作性建议,倡导居民将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并在部分社区试验实施‘绿袋子工程’。”被北京2008年奥组委聘为环保顾问的廖晓义介绍,“绿袋子工程”已受到北京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得到宣武区政府的采纳和大力支持。“北京地球村”与北京市宣武区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将于近期在10多个社区进行“绿袋子工程”试点工作。
  “‘绿袋子工程’是针对厨余垃圾的工程。”廖晓义说。为何要将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按照以往的垃圾分类习惯,厨余物一般被认为是不可回收的垃圾。随着绿色农业的兴起,厨余垃圾已成为制作生物肥或绿化土的重要原料。况且,生活垃圾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厨余垃圾(易腐烂的瓜皮果屑、菜叶剩饭等)的有机污染,如果不将占垃圾总量30%的厨余垃圾分离出来,就会污染另外70%的垃圾,影响垃圾的分类回收。廖晓义说,将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既可减少污染,也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同时使垃圾分类变得相对容易,还可减少垃圾总量,降低用来填埋垃圾的土地用量。“绿袋子工程”旨在“让垃圾从消费终点变成消费起点”。
  绿袋子将以其特有标识作为回收厨余垃圾的载体。居民进行垃圾分类需要一个容易操作的载体。拿北京市来说,由于各社区条件不一,分类垃圾箱配置不齐,或标识不清,造成很多混乱,致使垃圾分类很难有效地进行。“绿袋子工程”将印有厨余垃圾标志的绿色塑料袋分发给居民专门用来盛放厨余垃圾。与之配套,社区安置的垃圾桶或垃圾箱也用绿色代表厨余垃圾。绿色是国际通行的厨余垃圾分类颜色。通过绿袋子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教育,会形成记忆累积,分类垃圾桶普及之后居民容易分辨,也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产生积极影响。
  “绿袋子工程”鼓励创建社区资源回收中心,支持垃圾回收系统,以减少垃圾总量和清运成本。
  由谁出资购买盛放厨余垃圾的绿袋子呢?廖晓义说,由企业出。企业为何会出钱购买绿袋子?廖晓义作了如下演绎:成千上万户居民使用绿袋子盛放厨余垃圾,绿袋子无形中将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企业可通过绿袋子扩大自己的影响。她希望并相信有眼光的企业会看好绿袋子这种新的广告载体,支持“绿袋子工程”,提升企业形象。
  在谈到“绿袋子工程”这一解决垃圾分类难题可操作方案的出台过程时,廖晓义告诉记者,“它不是笔写出来的,而是脚走出来的”。在总结了7年垃圾分类经验教训之后,北京地球村的工作人员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搞调研。“绿袋子工程”是他们汗水的结晶。但要使垃圾分类这个系统工程顺利实施,还需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的通力合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