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一个村的扫除文盲工作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1-24
第3版()
专栏:

  一个村的扫除文盲工作调查
  南峰
辽宁省复县沙坨村,经过六年的努力,到一九五五年八月调查时为止,全村干部和青年文盲已经基本扫除。
六年来,全村共扫除了文盲九十六名,有一百零一名文盲提高为半文盲。在今年农忙季节和紧张的抗旱运动中,本村的四个民校一直坚持学习,共有学员二百一十八人,其中扫盲班八十六人、高小班三十人、高小毕业生自学班一百零二人。
沙坨村的扫除文盲工作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一年的三年中,成绩是不大的。那时冬学主要是“为政治服务”,没有认真学习文化。一九五二年村里推行了速成识字法,造成学习文化的热潮,收到一定效果;而真正“上道”,是在本村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采用了“以社办学”的办法以后。几年来,沙坨村在扫除文盲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主要经验是:
一、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形式。(1)主要是组织广大群众参加农民业余文化学校(包括冬学和常年民校)学习。根据这个村子的经验,如果能按时开学,一冬坚持学习二百五十个小时,冬季学习结束后又能坚持常年学习,那末“两冬加一夏”,就可扫除一个文盲。(2)对一部分职务较忙的村干部,如党支部书记、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采取脱离生产学习的办法。去年有两个村干部到县参加
“干部脱产扫盲学习班”学习。他们原来都只识得二三百字,学习两个月后达到扫除文盲标准。回村后,成了积极领导全村扫除文盲工作的骨干。(3)对其他的村干部采用包教包学的办法。(4)一九五四年冬季组织了四个自学小组,帮助不能入学的人自学。(5)村团支部设立了一个图书室,共有三千本书,其中团支部发动青年收集了五百多本图书,城市青年赠送了一千本,农业生产合作社又买了一千五百本。全村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个人订阅的报刊有:人民日报二份,辽宁日报五份,中国青年报四份,辽宁农民报十九份,辽宁青年报二十二份,“青年团员”和“解放军文艺”各一份。这些书报对防止“回生”,巩固和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二、恰当地解决了学习和生产、学习和开会的矛盾。群众都反映:过去学习不好,甚至垮台,主要原因是上面这两个矛盾没有解决和解决得不好。过去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干完活,每天晚上得评分,每次评分好像“过大堂”,一评就是半夜。现在采用了“定额包工,地头评分”的办法,并且运用高小毕业生记工,已经不用在晚上评分了。党支部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规定:一切会议不能妨碍晚间学习。生产会议利用晌午休息时间开,要开得少、开得短。党、团组织的会议放在星期六晚上政治课以后。社员大会、支部大会放在星期天晚上开。这样就保证了星期一到星期五五个晚间学习文化的时间不被侵占。党支部还认为,宣传工作要随时随地做,不要什么事都开大会。同时,有了民校,社和村的工作就可通过民校传达,不用专门开会了。他们说,过去开会费时间,实际上“不是开的久,而是等得长”。
三、注意选拔民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民校教师的好坏,对民校能否坚持,关系很大。已经脱离文盲状态的村团支部书记南素琴回忆她学习文化的情形说:“咱村民校教师阎百路因为教学认真,讲得生动,一九五二年八十二个人上冬学,到结束时一个没少,还是八十二个人。但是,林永昌担任民校教师就不行了,报名入学的时候有四五十人,因为他不耐烦,人家一个不懂,他就瞪眼,后来只剩下四五个人了。”所以村干部都懂得要细心选择适当的人担任民校教师。现在担任民校教师的人,都获得群众的爱戴。团员南桂芝是全县的模范民校教师。团员赵明举每天亲自接送学员,不发牢骚,工作耐心,“别人就是三次不懂,也耐着性子教到懂为止”。全村十九个民校教师每星期用一天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并订出一周的进度和工作计划。因此每个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提高,学员学习情绪也跟着高涨。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民校教师备课和上县、区开会,照给工分,另外每年补贴三十到五十个工分,所以民校教师也就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注:一般民校教师都应是义务性质。在基础较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所办的民校中,如果民校教师因教学工作耽误了生产,可在社员同意的原则下,补给适当的工分,但在新办社内不宜过早强调这样做。)
四、领导重视,干部带头。这个村已基本合作化,村干部和社干部格外感到学习文化的重要。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傅德润说:“全社有十八个生产队长。当队长的要领导人,不能像自家干活那么马虎,如果不会记账,看不懂计划,实在没法领导生产。”白云鹤本来不大愿意学习,后来担任了生产队长,因为不识字,每天评分,只能死记,既累得慌,又记不全,感到不识字很痛苦,后来才决心学习,现在已能识一千五百多字,可以在地头记分了。他说:“识了字,可以随做随记,不用天天评分,既不耽误休息,又不得差错。”这说明村干部都感觉到学文化的好处。再就是有些群众看干部的样。有的说:“人家当干部的都不学习,我们学它干什么?”有的说:“你看,人家没文化还不是一样当干部。”因此,只要干部上学,群众学习文化的思想障碍就容易扫除。大家都说,干部带头,学习就好。现在全村干部除高小以上文化水平的以外,都在常年民校学习。由于干部自己参加了学习,群众学习上的困难,也就是干部自己的困难,所以民校的房子、灯油、桌椅等具体问题,干部都及时了解,及时给解决了。
五、团支部起了积极作用。全村十九个民校教师,十八个是青年,其中八个是团员,民校校长也是团员。而这十八个青年,又全是高小毕业生。村里的三十八名团员除八名担任民校教师,两名女团员因生小孩没参加学习外,全部参加了民校学习。他们在动员别人学习、坚持学习以及在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上都起了积极作用。
这个村子的扫除文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已经扫除了多少文盲,还有多少文盲,每年扫除多少文盲,什么时候完全扫除文盲,村干部心里没有底,对今后工作上的困难也估计不足。全村一千三百一十七人中,十四岁到四十五岁的人有四百四十九人,其中还有文盲一百六十六人,半文盲五十九人,两项合计占四百四十九人中的百分之五十强。虽然二百二十五个文盲和半文盲中已有八十六人在常年民校学习,但余下的一百三十九人大都是年纪大、子女多、觉悟不够高和全文盲的人,这说明扫除文盲工作愈到后来愈加艰苦。
沙坨村农民居住比较集中,生活比较富裕,文化水平比较高,民校教师来源多,扫除文盲力量足,单高小毕业生全村就有一百零二人(解放前只十四人),初中毕业生七人,而且扫除文盲工作也有基础,群众觉悟比较高。特别是全村已经基本合作化,学习时间、民校教师和经费等问题都比较好解决。这些都是今后开展扫除文盲工作的有利条件。最近沙坨村党、团、行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干部、图书室管理员等作了讨论,作出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上扫除全村的文盲(十四至四十五岁)的全面计划。要求动员未入学的一百三十九个文盲和半文盲全部入学。并且继续提高二百一十八个非文盲的文化水平。具体办法是:一、全村四个屯增设三个扫盲班,扩大一个扫盲班。今冬动员八十名文盲参加学习,明年夏季再动员一批,要求没有特殊困难的人都参加学习。并且由村文教主任、校长在开学前做好民校的经费预算,报社员大会批准。另外要找好房子,给新增加的扫盲班用;二、开展包教包学运动,动员高小毕业生及已经脱离文盲状态的青年对有特殊困难的村干部(事多、会多)和多子女的妇女进行个别教育。提出“每个农村知识青年一定要扫除一个文盲”的口号,并且由团支部负责定期检查;三、再派两名村干部参加县的“干部脱产扫盲学习班”学习;四、办好村图书室,经常开展读报工作,巩固和提高非文盲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防止发生回生现象;五、采取更多、更有效的办法提高教学质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