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用科技托起三峡大坝——记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28
第2版(要闻)
专栏:三峡建设者风采

用科技托起三峡大坝
——记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
本报记者 龚达发
  如果为三峡大坝建一座纪念碑,在它的顶端应该有这样一个名字:郑守仁。许多三峡工地建设者这样对记者说。
  1940年,郑守仁出生在洪患肆虐的淮河边,从小就有个梦想:让洪水不再泛滥,让百姓不再遭殃。1963
  年,郑守仁大学毕业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投身治理长江的行列。从陆水到乌江渡,从葛洲坝、隔河岩,到大三峡,他风雨兼程,走过了40年治水生涯。
  两次截流两座丰碑1993年,郑守仁来到三峡工地。此时,他已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作为前方“总指挥”,他担负起主持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的重任。
  1997年的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坝工程形成的水库中实施的,水深超出一般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两三倍,而最大的障碍是江底20多米的软淤沙。水工模型试验表明,由于深水中高堤重压,截流戗堤进占过程中淤沙滑出,堤头随时可能坍塌。
  “这是截流施工的重大隐患!”主持过葛洲坝、隔河岩截流的郑守仁敏锐地察觉到问题。此后一个多月,郑守仁查阅世界水利施工的文献,多次组织专家会诊,终于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即在正式截流前一个枯水季,用石渣料把截流江段江底的淤沙“压住”,将江底抬高到安全高程。大江截流合龙前夜,记者在合龙现场见到郑守仁,他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的心情。预平抛垫底方案一经实施,大江截流有惊无险!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其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跻身于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列。
  继大江截流之后,2002年导流明渠截流是水电史上又一次严峻挑战。明渠截流不仅流量大、落差高,而且人工开挖的江底平整光滑,截流抛投材料难以“立足”,施工综合难度世所罕见。
  出乎意料的是,截流前夕,郑守仁胸有成竹地对外宣称:截流合龙已是胜券在握。自信源于丰富的截流设计经验,源于精心的技术准备。郑守仁带领设计人员对多种截流方案反复比较,最终决定采用建“水下拦石坎”、上下游围堰同时进占等重大技术措施,保证截流顺利实施。
  2002年11月6日,郑守仁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入选2002年十大科技新闻。
  对质量负责:始终不渝的信念
  “三峡工程的成败首先在设计,一流的设计才有一流的工程。”郑守仁这样叮嘱设计人员,也时刻提醒自己。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每一寸大坝基础、每一项分部工程的验收,都亲临现场,从不马虎。
  1996年春节,左岸非溢流坝8号坝段进行基础验收。经过几个来回,直到大年三十,仍未达标。正月初一一大早,郑守仁直奔现场。“大过年的,验收可能会轻松一些。”施工单位心存侥幸。没想到一向温和的郑守仁就是不给面子,一一指出基础处理的缺陷后,耐心说服施工人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三峡主体大坝基础万万不能马虎。否则将留下无穷隐患,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直到施工单位将基岩裂隙、松动块石等地质缺陷处理妥当,他才同意验收。
  “设计画的一条线,工人干得满身汗,国家花钱成千上万。”这是郑守仁挂在嘴边的话。他带领设计人员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下十几项优化设计成果,推广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期混凝土纵向围堰节省混凝土24万多立方米,二期工程左导流墙节省混凝土16万多立方米,三期上游石围堰节省土石方10万多立方米。据不完全统计,经优化设计,仅主体工程就节省混凝土100多万立方米,节约投资3亿元。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第一号水电工程”,有人称之为“科技博物馆”、世界难题“题库”,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要描绘这一宏大工程的设计蓝图,往往要挑战技术的极限。10年来,在郑守仁的主持下,长江委召开三峡工程技术问题讨论会300多次,现场设计讨论会1600多次,形成会议纪要4400多万字,由郑守仁撰写的现场设计工作简报就有250多期、200多万字。
  院士情怀:志在青山绿水间
  在郑守仁的日历上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人家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他的作息时间表上没有白天、黑夜,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工作。三峡工程的10年,所有的春节,他都在工地值班;10年中的“五一”、“十一”,除一次晋京观礼,他没有休息过一天。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本部在武汉。郑守仁和妻子高黛安双双在长江委工作了40年,结婚也有30多年。直到去年,他们才在武汉安了一个家。此前,长江委多次要给他们在武汉分配住房,可他们说在工地住惯了,不要。在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大三峡,青山绿水间的工地就是他们的家。
  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远在苏州的女儿发来一封电报:“爸爸,您辛苦了!”这激起郑守仁对独生女儿深深的歉疚。女儿刚出生,他就奔赴乌江渡工地;不久高黛安也要到乌江,不满周岁的女儿被送到苏州的外婆家。夫妻俩总说,等忙完这一阵就把孩子接回来。没想到这一忙就是30余年,连女儿结婚大喜的日子也没能到场。
  1979年以来,郑守仁先后荣获了19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称号。1993年隔河岩水利枢纽提前半年发电,郑守仁得奖金5万元。他将3万元资助了工地职工子女求学,1万元支援山区小水电建设,1万元寄回母校设立教育基金。1995年,郑守仁被评为首届“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获奖金5000元,他请长江委工会转赠给5位水文勘测系统外业退休职工。
  “他这样做,你支持吗?”记者问高黛安。“支持!我们也用不了那么多钱。”快人快语的高黛安回答得那么轻松、自然。
相关链接
长江水利委员会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长江水利委员会是三峡枢纽工程设计总承包单位,1958年即开始三峡枢纽的设计研究工作,1986年开展技术可行性论证。1989年5月完成了蓄水175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完成初步设计报告。截至目前,共完成各种专题研究报告210多份,共4900多万字;完成各种施工详图3.7万多张。
  为做好三峡工程的现场技术服务,长江委派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工程师郑守仁为首的三峡工程代表局,常驻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近200人,高峰年达400人,对现场施工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及时组织攻关。10年来,共完成各种设计通知、技术要求、工作联系单等7500多份。(附图片)
  图为郑守仁(中)在船闸安装现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