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徐健:创业梦圆黄土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7-02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更新就业观念 实现人生价值

徐健:创业梦圆黄土地
本报记者 王方杰
  6月的一天,在开满白花的马铃薯大田里,记者见到了头戴草帽正给农户作技术指导的徐健。除了浑身透出的书卷气和稍嫌白皙的皮肤,徐健已与当地人没什么两样。
  “我已经是个定西人了!”徐健是甘肃省定西县经贸局副局长、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两年前,在拿到上海同济大学的硕士学位之后,他放弃了上海,放弃了家乡安徽,来到了世人称之为“苦瘠甲天下”的定西。
  定西是全国最为贫困的干旱地区之一。“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左宗棠当年的一声叹息,穿透了近一个世纪的时空。虽然已是6月,身边的土地和远处的荒山都添了不少绿色。但是,每年300多毫米的降雨量和1000多毫米的蒸发量,注定了定西黄褐色的主基调。单从气候而言,作为南方人的徐健能适应吗?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
  “我来西部并非一时冲动。”徐健告诉记者,1995年7月,还是同济大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研究生会主席的他和同学们搞了一场“情系定西”的社会实践活动。当时,他们睡农家炕,喝土窖水,就着咸菜吃土豆。房东大娘说,这里缺水,就在几年前,许多人一生还只是洗过三次脸,那就是出生、出嫁和告别人世时。这番话,让徐健等人受到了巨大震撼:定西人民太苦了!定西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太顽强了!就在那一刻,徐健作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
  定西人以极大的热诚欢迎他的到来:每月3000元工资,直接任职定西县经贸局副局长。这样的工资在沿海不算什么,但在定西地区,却远远高于地委书记、专员。
  “我天天想的是如何报效定西!”徐健先后联系沿海地区的朋友为甘肃援建了6所希望小学,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希望向定西传播新知识,输入新观念。后来,徐健发现:理论是空洞的,实践更能为定西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起示范作用。2002年4月,他联系上海的一家单位,合资开办了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定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被专家认为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马铃薯产区之一”。最近几年,这里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但是,品种多是土品种,农民卖不出好价钱。
  “哪天,定西的土豆能变成麦当劳、肯德基店的薯条就好了!”徐健决心把当地老百姓视为“土蛋蛋”的马铃薯变成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徐健试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动企业运转。他先选择了大西洋、麦波蒂等专用薯种,向农户统一提供薯苗,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收购产品。徐健带着技术员奔走在田间地头,将种植技术规程分发到每个农户手里,手把手地进行培训。他还尝试把项目管理的方法贯穿到农业种植管理中。徐健也有头疼的时候。一次,在一农户家,他住了三天,劝说了三天,可这位老乡宁愿种小麦,却不愿冒险种产值高得多的新品种马铃薯。
  磨到最后,徐健突然意识到:这不能怪农民短视。一旦收获不成,就断了他们的生计。于是,他决定:跟农民签合同,如果每亩地达不到一定的收益,公司就出钱赔付!终于打消了农民的疑虑。他的基地一下发展到了3000亩,这些优质专用薯全部外销到上海,农户每亩增收150元。今年开春,徐健的公司拿到了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大订单,将专用薯的种植面积增加了一倍。
  更让徐健高兴的是,他所期望的示范效应已开始显现,不仅附近的农民,连300公里外的外县农民也开始上门索买籽种。农民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也增强了农产品的精品意识。在收购的时候,像选苹果一样挑选每一个土豆。
  徐健说,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黄土地,创业的艰辛都是等值的。在定西创业,并不比在上海难。相反,到西部创业,将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给他带来了更大优势和机遇。如果不是黄土地的厚爱,他决不会这么快就圆了创业梦。(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