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西海固,我的第二故乡”——复旦大学西部扶贫支教团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7-02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西海固,我的第二故乡”
——复旦大学西部扶贫支教团纪事
傅源西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响亮的歌声,传出教室,穿过乡村,回荡在西海固的山谷中。年轻的老师缓缓地走过每一个学生,欣慰的表情中透着恋恋不舍。他是复旦大学赴宁夏西吉县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员,今天是在西吉偏城小学的最后一节课。
  一年前,10名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积极响应团中央和教育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组成支教团,走进西吉的偏城、三合、王民和新营四个乡。他们已经是该校的第四批支教队员了。
  从繁华的都市来到了大山深处。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不见了,芳香宜人的咖啡屋不见了,四周安静了,空旷了,眼前一片茫茫无尽的黄土高原。山野泛青的麦苗与黄土相辉映,一路上很少看到羊群,很少听到鸡鸣,只是偶尔看到公路旁有用夯土筑起的小杂货铺。
  西吉位于宁夏南部,大山阻隔,条件恶劣,祖祖辈辈靠老天爷的脸色维持着最基本的生存。学校的条件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许多学生和老师住在危房里;实验室没有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图书室连最基本的英汉小词典都没有;教室里两个学生挤在一张破桌子上;寝室里两个同学窝在一张一米宽的床板上……
  忽冷忽热的气候,听不明白的方言,陌生的水土和每日的洋芋面……西吉生活对支教队员是一种挑战。在学校里,支教队员除了与当地老师交流,上好学校安排的英语课程外,还经常利用自习课和周末给学生补课。他们带来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的还担任了学校副校长职务。
  有的支教队员把生活费拿出来帮助困难学生,还有的把自己的电脑带到西吉,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还利用媒体,呼吁社会关心贫困山区学校。他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上千册书籍、成百箱学习生活用品从各地汇集到受援学校和贫困学生的手中。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是首家参与支援西吉支教的大型跨国企业,这家多年来热心于儿童和环保公益事业的美资企业,率先设立了“为复旦支教加油”专项基金,用于支教学校教学建设、奖励优秀学生、救助特困生等。这种名企与名校的结合,正是同步改善贫困地区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有益实践。也正是在捐款基金的帮助下,有340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鲁绍臣同学在偏城中学举办了第二届艺术节、第一届“我爱西吉”普通话比赛。汤恒晟、邢悦和许颖三位同学利用基金设计援建了一座水井及泵房,解决了当地3000多人吃水难的问题。
  在支教队员的努力下,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三合中学有近百名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在当地创造了奇迹,也引发了一股“择校热”。老乡们省吃俭用把孩子送来上学,其他地区的孩子也纷纷来到受援学校。学生在给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温暖的援助之手让我豁然开朗,对未来充满信心。即使这种帮助是短暂的,它让我学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
  在支教队员的影响下,西海固的许多老师有了危机感,他们积极与支教队员交流经验,参加本科自修考试等。王民中学的一位老师还筹钱买了一台电脑,成为当地第一个有电脑的人。西海固的人民积极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努力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支教一年,受益终身。”这是复旦支教队员的肺腑之言。他们不仅学会了挑水、做饭等基本生活技能,克服了饮水、交通等环境的困难,而且更加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一位支教团成员在总结中写道:“每一天,我都为所见所闻震撼。通过支教,我们理解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含义,明白了我国现阶段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懂得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6月19日,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复旦支教团在西吉支教一年的最后一天。在支教总结表彰大会上,复旦大学的10名支教队员被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政府授予“西吉县荣誉公民”称号,“复旦—安利希望基金”也同时宣布成立,西吉的学生将由此获得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长期的捐助。临别前,学生和老乡们都泪眼汪汪,手里捧着为老师们精心制作的绚丽荷包、吉祥手链,厚厚的千层鞋垫,还有那一封封亲自写给老师的信……支教队员更是心潮澎湃,依依不舍,在这片土地上有太多太多让人难忘的故事和感动,他们的心已经深深地扎在了这片炽热的黄土地。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西海固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