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喜见父魂归庐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7-03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喜见父魂归庐山
陈流求 陈美延
  先父陈寅恪生于1890年,先母唐筼生于1898年。伉俪二人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四十一载,同在动乱的1969年逝世。父母在离开我们三十四年后的今天终于入土,归葬祖籍江西,长眠于先祖父陈三立曾经居住并留下大量诗文的庐山土地上,安息在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内,庶可告慰亡灵矣。
  先父于国家忧患深重的岁月中出生,早年赴日本及欧美留学,曾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校学习及研究近二十年。1925年归国,历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组主任等职,后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父亲中年时,逢抗日战争,中华民族苦难深重。我家祖辈素以国家昌盛、民族气节为至上,父亲以于沦陷区教书、任职为耻。虽右眼视力已开始急剧下降,仍携全家在漫长的八年间辗转逃难。颠沛流离中,不仅体质衰退且因长途跋涉而丢失珍藏书籍,书上批注系二十年来所拟著述而未成之稿,因而痛心不已,终致双目相继失明。目盲对一生以读书、教学、研究为己任的父亲打击极为沉重,但他从未中止授课与研究。其间曾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任教,系部聘教授。1939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受聘为牛津大学首席汉学教授(因战争未赴任)。1949年后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等。
  父亲自幼负笈海外,虽生活艰辛,但极其勤勉。精通多种欧亚古代及现代文字如德文、梵文、波斯文、满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等,有志于运用其作为研究历史的工具,以期在“史中求史识”。但终因一生坎坷未能实现蒙古源流注、佛教经典研究、五代史记注等方面著述的心愿。父亲的学术成就我们自然无法评说,仅知他治学的重心为我国历史,对我国中古史研究尤深,中年时有专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元白诗笺证稿》问世。对宗教史、古典文学、语言学等方面颇有建树,并开创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新途径。父亲一生恪守道德文章准则,治学一贯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
  父亲暮年又遭股骨颈骨折卧床,仍顽强著述创作,完成八十万言巨篇《柳如是别传》等。我们姊妹也深知,如果没有母亲与父亲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工作上倾力帮助、生活上无微不至的体贴照顾,很难想象体弱、多病、目盲、肢残的父亲晚年仍能获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
  父亲逝世后,我们姊妹以实现两大心愿为自己的责任:一是出版遗著。《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已于2002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全部刊布,但尚有散落文字未能收集,甚盼得以补齐。二是在适合地点请父母骨灰入土为安。经有关领导、友人、乡亲及先父故旧如西南联大校友会等多年关心相助,使我们的愿望得以实现。
  我们素知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学术地位蜚声中外,父母骨灰安葬植物园内,当属落叶归根。植物园已有三位创始人之墓,其一为陈封怀夫妇长眠处,父亲与陈封怀是嫡亲叔侄,感情深厚,墓穴紧邻亦谓幸事。著名画家黄永玉老先生为父母骨灰安葬亲临庐山并特为墓石书丹。庐山植物园的领导和全体同志为之精心研究、设计、策划,在实施中还克服了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付出了艰辛劳动,促成了此事实现。为此我们姊妹对多年来为父母骨灰归葬一事而奔走、呼吁、关怀、帮助及具体落实的各位人士致以深切的感谢。
  庐山“月照松林”侧的“松门别墅”是先祖父陈三立生活了四年的故居,江西省已将其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拟建“陈三立纪念馆”。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松门别墅”将旧景重现,一慰先祖魂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