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初识黄永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7-03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名人近况

初识黄永厚
雷电
  湖南凤凰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地,沈从文是其代表人物,黄氏兄弟也让人刮目相看。黄永玉声名早播于世;黄永厚近年来则独领风骚愈老愈火。他那艺术风格独特显明韵味隽永的国画使他跻身于当代大家之列,他的书法自然老到如诗如画,已成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宝物。
  黄永厚先生少小年纪离家从军,十六岁那年便成为一名海军中尉。当年因为画儿画得出色,更因在报上画欧洲战区点将录和诺曼底登陆大战,曾获嘉奖。这位黄埔军校21期毕业生,一生纵横南北且不乏传奇,而今更让人叹服的是以一支鬼使神差的画笔,驰骋在大江南北诸多报刊里,真可谓老而弥坚。永厚先生的书画作品集《头衔一字集》则从另一方面解密了他的终生追求:所有的称呼、头衔都不及大写的“人”这一个字更有意义。
  那一晚,在和他的闲聊中,他对中国画的一番见解发人深省:“已故世的某画家说,一个好的画家对已有的遗产的继承应该是,‘能进得去,能出得来。’能进去很难,许多人一生都不一定能进得去;另一些人好不容易进去了又常常出不来。人在许多方面都是这样,不一定能进得去,更不一定能出得来。对功名利禄也大抵如此。”
  在创作中,永厚先生可谓“进得去又出得来”。他的作品有一种奇异的生命力。构图的奇绝险峻,笔墨的出神入化,书法的引人入胜,浑然一体地组成了作品的鲜明风格,也逼着观众和读者去认真品味和思索其中的蕴涵。大量的读书、认真的思考、不断的创作、经常的变易,是老前辈进得去出得来的秘方。1979年,黄永厚在上海办画展,一位同行指着画诘问:“这是中国画吗?”其时也在一旁看画的画界前辈朱屺瞻先生微笑着回答:“是中国画。这种画上百年没人画过了,要读很多书,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也读过许多书,画不出这种画。”
  黄永厚的书画作品《头衔一字集》,浸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终极关怀意识,已有论者将他的作品喻为新“人文画”———饱含人文精神的大画。在《头衔一字集》中,尽管因篇幅和形式所限,但仍不难看出,他那借中国画这种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神话人物、故事传奇、诗词曲赋、小说话本等这些别的画家司空见惯的资源,在现代观念和意识的观照与考量下,作出严肃认真的思考。坚实深厚的现代绘画素养使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画笔墨技巧,直面人生、正视生活、拷问灵魂、弘扬自由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光彩照人,也使得他和“自娱自乐”的“文人画”,有了根本的区别:他决不只是完善“自我”的精神修行,而是努力追求“人”的完善和修行。正如他所喜欢的诗句所言:“平生履历堪夸处,但博头衔一字人。”
  作画写文章以外,生活中的黄永厚,在做人方面,同样以真诚和坦率对人。他爱憎分明,义薄云天。对那些曲学阿世之辈,从不客气,哪怕对方已是有名头的人物,也同样会被他拒之门外。尽管他自己生活并不宽裕,但不久前,当听说曾在他家做过小保姆、如今已结婚的一位女孩生活拮据的消息,他千方百计找她的下落,希望能给她以帮助。当从一位好友处终于有了一点消息后,他马上打电话让好友转告女孩:家门永远对她开着,欢迎她来。
  大概与年轻时的军旅生涯有关,黄永厚先生现在仍然精神矍铄,走在路上,腰板直挺,步速很快,与中年人无异。他思维敏捷,仍笔耕不辍,每天坚持看书作画,把对时世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出来。在京城里,还有一些和他同气相求的朋友,他们时相过从,相得益彰,指点江山谈笑风生,而在这种场合里,最开心最爽朗的笑声,一定来自黄永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