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扎龙保护区,两道难题如何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7-04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黑龙江扎龙湿地补水使保护区水面扩大。但高达3000多万元的补水费用谁来承担?
  保护区核心区“人鸟争食”的矛盾日益突出,1350户农户的生态移民将如何实施?
扎龙保护区,两道难题如何解
本报记者 蒋升阳
  黑龙江省人大6月下旬通过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条例》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长友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记者:“《条例》对湿地生态补水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移民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解决困扰扎龙的两道难题,看来有希望了。”
  这一全国首个湿地资源保护地方法规规定,对水资源失去保障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应当建立补水机制;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严禁定居人口。现有居民由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限期迁出,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停止。
  立法上的努力能否化为破解难题的利剑?记者在对扎龙保护区的采访中深深感到:由于资金不足,破解困扰扎龙的两道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难题之一:生态补水谁来掏钱?
  “扎龙补水,我们苇农确实受益了,可生态补水是政府的事,凭啥让俺们掏钱?”在扎龙湿地腹地——林甸县卧牛岗子屯,一位叫王哲全的苇农向记者提出了疑问。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黑龙江西部,面积达2100平方公里,是珍禽丹顶鹤的故乡。扎龙以生物丰富多样著称,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5种。
  世界上现有15种鹤,中国有9种,而扎龙就有6种;全世界有丹顶鹤2000只,而扎龙现有400多只。在世界鹤类保护及湿地保护事业中,扎龙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连年干旱,扎龙保护区面临威胁,原有大部分湖泡一度断水见底,沼泽干涸,荒火频繁发生。水利部及松辽水利委员会经多次深入湿地踏勘,决定从150公里外的嫩江引水,对扎龙湿地实施生态补水。
  从2001年7月到2003年4月底,共从嫩江向扎龙湿地补水4亿多立方米,使保护区明水面积由1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650平方公里。扎龙缺水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湿地的生态功能基本恢复,生物多样性重新显现,丹顶鹤等珍禽的数量明显增加。据调查,目前丹顶鹤营巢达70多巢,种群总数量超过400只,比前年和去年增长30%。保护区管理局小盐场保护站工程师蔡勇军告诉记者,他所负责的区域内,去年只有15个丹顶鹤巢穴,今年有27个。
  扎龙湿地恢复了生机,但高达3000多万元的生态补水费用由谁来承担?对此,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尚无明确的规定,当地政府、供水企业和受益的苇农各说各的理,争论不休。
  供水企业——黑龙江省中部引嫩管理处(以下简称“中引”)处长王占山向记者诉苦说,补进扎龙的水来自150公里以外的嫩江,江中取水、渠道运输,尤其是建在嫩江流域沙土地上的渠道,每年都需投入大量的费用维护。3年来中引为扎龙补水仅成本就需3000多万元。2002年,由黑龙江省政府、大庆市政府和齐齐哈尔市政府共同出资300万元用于为扎龙供水的补贴,但距实际供水成本还有很大的缺口,作为企业,中引已无力再承担。
  情急之下,中引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困之策。他们了解到为扎龙湿地供水不仅有环境和生态效益,而且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乌裕尔河和双阳河下游的漫散地区有苇田面积12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10万亩,保证供水后乌双下游的水面资源每年可产生近1.3亿元的经济产值。按照自愿的原则,中引与受益区内的政府、苇农等共同组建了“乌双下游渔苇经济区供水议事委员会”,商定由受益的苇农和渔民交纳部分水费,价格为每亩1.1元。
  “去年扎龙补水结束后,按测定受益面积计算,中引该收回水费500万元,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实收水费120万元。”王占山无奈地向记者摊开了双手。
  而苇农们也向记者诉苦,他们年人均收入仅有1000元出头,实在是交不起水费。
  究竟该由谁为生态用水掏钱?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中心的叶平教授认为,扎龙生态补水的费用应当实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户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当地农户直接从补水中得到经济效益,应该拿出增收的一部分钱来用于补水的投入。同时,生态补水带来了生态效益,对齐齐哈尔、大庆乃至黑龙江省的生态小气候有积极影响。由于这种生态效益是一种公益性的生态价值,按照国际通行的公共财政理论,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公共物品,由有关政府来承担大部分的补水费用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何建立生态补水的长效机制?是由各级政府独立承担还是由政府和农户分担补水费用?假如分担,比例如何确定?这些问题,仅有立法还解决不了。
  难题之二:生态移民如何实施?
  困扰扎龙保护区的另一道难题是:如何对核心区1350户农户实施生态移民,以彻底解决日益突出的“人鸟争地”的矛盾。
  在扎龙保护区核心区的卧牛岗子屯,当地农民说,由于鱼虾资源已近枯竭,丹顶鹤没什么可吃的,已经改变了饮食结构。春天它们常到农民家的玉米地里抠苞米籽,秋天就扒苞米棒子。
  扎龙保护区核心区面积700平方公里,是扎龙湿地的精华部分。丹顶鹤、白枕鹤有80%以上在这里筑巢繁殖,鹭类、雁鸭类的巢区以及狼、狐、獾、兔等20多种野生哺乳动物也都集中于此。
  目前,核心区内生活着10个自然屯1350户农户,共有3960口人。这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收割苇草、捕鱼和把岗地的草原垦为农田种植农作物,是典型的“吃资源村”。多年的生产活动急剧地破环了这里的原始湿地生态环境。以碱斑地和弃耕地为代表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万多亩,耕地沙化严重,产量很低;过度捕捞使鱼类资源锐减,影响到珍禽的栖息繁殖。人鸟争地、争食问题日益突出,无法和谐共处。
  核心区的农民深居沼泽,除冬季之外车辆不能通行,村民就医、子女上学、通讯及外出购物等十分困难,个别村至今仍不通电。近3年来,这里农民年人均收入仅为870元。生态移民,是解困的出路。
  采访中,农民们向记者表示,如果条件适当,他们盼望早日移民。
  根据即将实施的《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的规定,扎龙湿地核心区移民已势在必行,但如何实施尚在筹划中。
  对移民的方式,叶平教授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种是大迁移,彻底把人从保护区迁出,落户到其它农区;一种是小迁移,即把核心区中的居民迁到保护区内的实验区;再一种是根据具体条件采取灵活的迁移方式。对靠近301国道的村屯,可以鼓励擅长经营的村民搬迁到国道边开一个小店谋生。对靠近铁路线的村屯,可以将农户迁移至铁路旁重新定居。
  无论采取哪种移民方式,都需资金投入。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做过初步测算,生态移民共需资金8000万元,包括新建民居、配套设施和替代产业开发的资金。
  扎龙湿地核心区移民工程能否早日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资金能否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