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让世界名胜走向世界——庐山环境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7-04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专栏:

让世界名胜走向世界
——庐山环境建设纪实
余清楚 虞慧群 袁勇
  在绵绵细雨中,随着一声令下,投资350万元、位于庐山中心地带牯牛岭顶部海拔1215米处、建筑主体高24米的旋转观景台,在轰然巨响和弥漫烟尘中,被成功地实施了定向爆破。随着这一影响环境的建筑日前被拆除,人们欣喜地看到,为了不影响环境,庐山人什么违章建筑都要拆。人们在尽情畅游庐山的同时,无不对庐山人对环境美的追求表示敬意。
  庐山是著名风景名胜,山川秀美,森林茂密,北枕长江,东临鄱阳湖,自古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1996年,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这些年来,庐山人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珍惜环境作出了不懈努力。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欧阳泉华说:“庐山视环境为生命。我们要把最美的庐山奉献给游客,奉献给世界,就要建设一个一流环境的庐山。”
  游人说,庐山够美了,但庐山人说,我们仍需努力
  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决定,把去年作为庐山的“环境整治年”。一场以全面治理脏、乱、差为龙头,拆除违章建筑,完善配套旅游设施,抓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为内容的整治环境的硬仗在庐山打响。对于违章建筑,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先单位后个人,先领导后干部,先党员后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用增强党性,遵守组织原则的方式来促使他们带头拆除违章建筑。对一般群众,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说服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爱山的大局意识。一位个体业主投资8万元在黄龙潭旁修建了一个售货屋,并分柜台承包了出去。当获知要拆除它时,该业主情绪波动特别大。林业局党总支书记邓见生语重心长地给他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谈庐山的大局,谈庐山环境,谈庐山的发展,最后业主在得到经济补偿下,主动按时拆除了违章建筑。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第一阶段拆除违章建筑329处,拆除面积8995平方米,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庐山自己组织的拆除违章和有碍观瞻建筑面积最大、效果最好的成绩,受到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和联合国有关专家的称赞。市容环境卫生达到了“三个看不见”:牯岭正街看不见纸屑、看不见烟头、看不见停放的车辆;“五个一样”:环境卫生做到正街夜晚与白天一个样、居民区与正街一个样、雨天与晴天一个样、景区景点与正街一个样、有接待任务与没有接待任务一个样。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如今,来庐山的游客,无不称赞景点亮丽了,街道整洁了,交通有序了,庐山人更精神了。
  违章建筑和有碍观瞻的建筑拆除了,环境卫生改善了,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庐山,要延长游客在庐山逗留的时间,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必须要完善。一年多来,庐山管理局不断加大投入,完善配套了旅游基础设施。已投资5100万元的供水工程水库工程部分完工,新建的莲花湖为庐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供水管网及泵房改造正在抓紧施工;投资386万元的庐山水环境治理工程剪刀峡标段正式开工,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规模2500立方米;投资2025万元的如琴湖污水治理拉开序幕,完工后,将还游客一个明镜清澈的如琴湖;芦林桥至含鄱口景区公路改造也已完工;今年“五一”前,又投入260余万元,将牯岭正街原铁制护栏杆改造成欧式精品文化护栏,并将正街原2000多平方米的大理石路面铺成花岗岩石路面。
  “人人是形象,个个是环境”的口号已在庐山深入人心
  一次,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欧阳泉华走在街上,看见一个烟头在地上,他立即弯下腰捡起,放进垃圾桶。这么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给当时所有在场的人以极大的触动,后来引发了“美化庐山,从我做起”的大讨论,“人人是形象,个个是环境”既成了庐山环境建设的宣传口号,又成了庐山人美化环境的生动体现。在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中,全山实行每周卫生扫除,一月一大治,消灭卫生空白点制度,并引入竞争机制,对路段的保洁工作实行分段拍卖,竞争上岗,责任到人,奖惩兑现。环境卫生质量达到了“三个看不见”、“五个一样”。在正街、含鄱口景点禁止停车,景区内禁鸣喇叭,设立了30余块交通反光镜,道路交通设施和标志标线明显,大大改善了道路交通秩序和通行能力。
  为了庐山人的新形象,庐山管理局党委在全山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了比学习、比变化、比贡献活动。全山组织开展了旅游基础知识、旅游日常英语、计算机网络知识“三项基本技能”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建设学习世界名山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建设学习型世界名山工作指导委员会,积极鼓励全山所有在职员工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每年评选20个塑造庐山新形象标兵,10个塑造庐山新形象先进单位,使景区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把每年3月1日定为庐山读书节,开展民间学术研讨活动。全山广大干部职工学习风气浓了,旅游业务素质提高了,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形成了“一切围绕大局转,一切为了发展忙”的良好发展氛围。
  全国劳动模范胡福兵是职工推荐的环卫所总承包人之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心底无私,甘于奉献”是他的宗旨。他在管理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经常深入一线,勤检查,严管理,严要求,奖罚兑现,并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事事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为达到管理局对环境卫生提出的“五个一样”,他带领环卫工人一起经常工作到深夜一点,早晨4点又起来检查工作,确保卫生质量。
  仙人洞是游客必到的景点,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总是随身带着一把竹夹子。干什么用的呢?原来是管理所所长陈林发现,总是有一些游客乱扔纸屑、烟头等,影响了景区的卫生。因此,他要求所有管理人员,看见垃圾,及时捡起,既维护了景区的卫生,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庐山作为风景名胜区,每年来旅游的人数百万人次。许多游人在闲谈中提到这么一个问题:白天看景,晚上睡觉,夜生活太单调。一个小小的话题却引起了欧阳泉华的极大反思。庐山是世界级的名山,夜间旅游设施是当前工作的空白点。一定要为游客营造一个夜间游览的好项目、好去处。于是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的思路在欧阳泉华的脑海中逐渐形成。本着起点高、品位高、与景观相协调的原则,科学规划,全山各单位投资380余万元,对办公楼、宾馆饭店、经营门点和居民住宅进行了屋面油漆出新和亮化工程,屋面油漆出新面积达32.57万平方米。根据景点的特色,投资380余万元,采用各种新兴光源,对南北山园门、芦林湖、如琴湖、街心公园、林赛公园进行了光环境的设计和安装,全山亮化工程总功率达1100千瓦。同时,对景区景点的广告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拆除不规范、有碍观瞻的广告牌800余块,所有街头门面标牌一律使用中、英、日三种文字,规范了南、北山公路广告牌的管理。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石墙、坡坎进行了勾缝处理,更显得古朴、自然、典雅了。在公园、在道旁,增添了不少供人休憩的长凳、石椅。散落在各景区别墅式的免费公厕内配备了高级木桨卫生纸、洗手液。
  如今的庐山处处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充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道路舒坦了,各式别墅整洁一新,夜景迷人,灯火辉煌,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亮丽的健康休闲旅游环境。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庐山人把自己推向了更高的要求层面
  庐山人在实践中认识到,环境是需要巩固和发展的。现在经济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环境的竞争。这要求人们不断提升硬环境,创新软环境,高品位地建造人文环境。庐山人决定,迎接挑战,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庐山再扛来一面金字招牌,进一步丰富庐山旅游的科学内涵,加大对庐山地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庐山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无疑是将庐山再次置于世界的检验之下。同时,也是对庐山近年来环境建设成果的检验。
  说干就干。庐山首先着手组建成立了庐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下设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处,设立了庐山地学研究所,有300余人从事地质公园的科研、保护、管理,不断提升庐山的品位,打造地学旅游品牌。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和其他地质遗迹已成为中学生地学夏令营的学习活动基地,诸多高校将其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庐山国家地质公园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所青睐。来庐山开展地学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游客在“科学庐山”受益匪浅。
  在做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同时,庐山聘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指导申报工作。在对主要地质遗迹进行现场踏勘、实地考察、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制订了《庐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规划》,完成了《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02—2020年)》的编制工作。在保护地质遗迹方面,采取“人让景”的措施,拆除有碍景观的人为建筑。在山门设立了国家地质公园碑牌,修建了通往重要地质遗迹景点的道路,设立了地质遗迹保护性介绍牌以及指示牌,便于游人观赏。同时,对全山导游人员培训地质公园方面的相关知识。庐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水、电、路、通讯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
  庐山还专门印制了宣传手册、组织展览、举办学术报告会,向全山人民普及地质知识。同时,将地质公园的宣传作为庐山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向旅游行业推荐庐山国家地质公园游览线路。为了不断丰富庐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游览内容,对庐山博物馆内的地质陈列室进行了改版,并与江西省地勘局联手筹建了庐山地质博物馆。
  “庐山具有极高的地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重要的多学科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基地,具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这是日前结束的“江西省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材料评审”会议上,与会专家在对庐山提交的8个方面的文本进行评审后得出的结论。庐山的申报材料将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竞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巍峨庐山,将有机会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两顶“桂冠”的世界级名山。(附图片)
(压题图片选自中国庐山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