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五亿农民的方向——记河北省安平县南王庄三户贫农坚持办社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1-28
第2版()
专栏:

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五亿农民的方向
——记河北省安平县南王庄三户贫农坚持办社的经过
  李凯 庆琛一
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说:“河北省有一个很小的合作社只有六户,三户老中农坚决不想再干下去,结果让他们走了;三户贫农则表示无论如何要继续干下去,结果让他们留下,社的组织也保存了。其实,这三户贫农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一切个体经营的农民,终归是要走这三户贫农所坚决地选择了的道路的。”
毛主席在这里所说的,就是安平县南王庄贫农王玉坤、王小其和王小庞举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十一月二十一日,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访问了这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这个村子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新的气象:清晨,三五成群的男女社员们,冒着阵阵冷风抢扫树叶,他们正在为冬季积肥做准备;傍晚,从四面八方耕地回家的农民,在一条窄长的街上,形成了长长的行列。他们在相互询问着一天的生产成绩。这村的干部告诉我们:
“最近有二百多户个体农民报名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们为了争取明年的丰收,开展了带熟地入社运动,到明天(二十四日)四千七百亩白地就耕完了。可是,去年我们村却让大雪封住了五百多亩生地呢?”
“听毛主席的话,走玉坤他们走的道路,参加合作社,办好合作社”成了这村农民的中心话题。入社的农民都那么喜气洋洋,露着笑脸。村建社筹备委员会的干部,有的在和社员商量着评议农具,有的翻着账本规划土地。党的支部书记王米贵对我们说:“你们春天来,一定看不到这种情况,那时,不少富裕农民闹退社,生产可不带劲啦!这会小社合并成大社,退社的农民又回到社里来了,生产可变了样子……”
短短的一年里,南王庄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
一九五四年秋天,河北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就到来了。安平县南王庄原来只有三个小社,当时迅速地建成了两个中社和六个小社。参加社的户数,由二十一户增到了二百六十四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贫农王玉坤(党员)、王小其、王小庞,表现了高涨的社会主义热情,他们带头入社,想尽一切办法把社办好。但有些参加合作社的富裕农民是想到社里来找便宜,他们表面上积极,却不是真心办社,他们暗中有个人的打算。当时支部书记王文章(上中农)不按党的政策办事,只代表了富裕农民的利益,在他所领导的中社里,十四个队干部,就有十个是上中农。贫农王玉坤、王小其和王小庞就参加到他们这个社里。社刚刚成立,社员们根据大部分社员有牲口、有饲草的情况,决定社员的牲口折价归社。有牲口的贫农和下中农社员,在一个下午,就带头把自己的牲口牵到了社里。王文章等富裕农民却不把骡子牵到社里来。这还不算,社干部们还提出让带牲口入社的贫农、下中农把全部饲草都交到社里,调剂给草少的队
(草少的队是自留骡子多的队),留下骡子的富裕农民,却留下百分之三十的草。王玉坤和别的贫农社员向王文章等这种代表富裕农民利益、损害贫农利益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王文章一提出骡子不入社,玉坤就找王文章说:“富裕户的骡子不入社,让贫农的牲口给种,这叫什么道理?”王文章一看不妙,偷偷地把骡子卖掉了。为牲口的饲草问题,王玉坤又质问社干部:“入了牲口的还得多拿草,不入牲口的倒少拿草,你们光为富裕农民打算,为什么不想想贫农?”王文章狡猾地说:“这是互助友爱。”玉坤问他:“让贫农拿草时讲友爱,贫农缺粮吃,为啥不让富裕户讲友爱?”说的王文章无话可答。社里的党员干部,不光没有检查自己的资本主义思想,有的甚至不干工作(如王文章),有的就打击王玉坤。在王玉坤死了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他们向县委反映王玉坤工作消极、挡党的政策(就是指不执行他们少数党员干部损害贫农利益的意见)。在有县委派人参加的支委会上,玉坤揭露了他们这种丧失阶级立场的错误。他们打击王玉坤的计划失败了。
到今年春天,一些富裕农民不积极生产,还到处散布谣风:“社不能再办下去了!”“办社影响生产啦!”“划小社吧!划小了就能办了!”但这个社里的许多贫农、下中农都决心办社,问题是需要改造党的支部,需要树立贫农在社里的优势。不过,到这村领导整社的干部,听了少数富裕农民的意见,就草率确定把这个中型社以队为单位划分成了七个小社,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和中农王振槐、王振福、王洛合共六户划为一个小社。三
领导整社的干部,满以为划分成小社就可以办下去了。同他们的愿望相反,小社里闹退社的问题,接二连三的发生。原来有些富裕农民,并不是真心办小社,他们的企图是“大社化小,小社化了”。生产队长王文双(上中农),在没有划分小社以前,曾向整社干部保证:只要划成小社,我保证能领导好。果真划成小社了,他又借口干不了,让社员们重新选社干部。不少社员打算选李五
(党员)当社长,他却让社员们选思想落后的王旦旦。王旦旦不会领导,有事王文双又不管。不久,这个社就垮台了。
在上中农嚷嚷退社的时候,一部分党员、团员和贫农中的积极分子,继续沿着党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走在这个队伍的最前列。当时,在王玉坤社里,两条道路的斗争也在猛烈地进行着。合作社在社员王振槐(上中农)的地里种着四亩八分麦子,长得很是出色。王振槐每逢走到地边,就打起了小算盘:六户里只有这几亩好麦子,和贫农们在一起办社,真是吃亏。他一看到有的小社垮了台,就同另一户社员王振福(中农,他的兄弟)商量退社,中农王洛合看到有两户退社的,也提出退社。王玉坤经常耐心地给他们讲方向、讲政策,说服他们留在社里,可是他们说:“现在我们还不走这条道,先看看再说。”
五月里,玉坤、小其、小庞开了一次会。玉坤坚定地向他俩说:“党告诉我们:要大家富裕,自己也富裕,就要坚持领导农民办社。我听党的话,一定办下去,你们呢?”小其说:“我也是早打定主意了,像我这样的户,除了参加社,再没有别的路。”小庞也说:“单干的罪我是受够了。让他们退吧!只要你们办,我坚决跟你们一块走。”他们这种办社的决心,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他们商量好,如果那三户坚决退社,社里的两头牛,他们要伙分一头,凭着三条身子一头牛,继续办下去。
不久,县区整社工作组到这村来整社。在整社会上,工作组问大家打算怎样办?王振槐、王振福、王洛合都提出退社,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三人坚定地回答:他们退了社,我们也坚决办。
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为什么一定要坚决办社?下面的情况可以告诉我们:
王玉坤是个受尽旧社会摧残的壮年人,在土地改革前,他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贫农,为了生活,不得不给地主当长工。只是因为土地改革,他分得了土地,生活才逐渐地好起来。他在土地改革斗争中最积极,光荣地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土地改革后,因为是个体生产,虽说有十几亩地,可是什么农具也没有,牲口也只有半头。生产搞不好,产量很低,十几亩地也不过能收一千多斤粮食,一家好几口人,生活还是不富裕。党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政策,给他指出了方向,也给了他无限的力量。去年合作化运动中,他就积极带动农民办社。
王小其是青年团员,他和他的母亲永远不会忘记土地改革前辛酸的日子。那时候他的父亲死去了,母亲领着他过日子,经常缺吃少穿。土地改革后,生活比以前改善了,可是什么农具也没有。牲口呢?也不过一条牛腿。他年纪又小,不懂得种地技术,土地产量也很低,一家人的生活总是巴巴结结。当着党指出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时,他就和母亲商量着带头入社了。
王小庞:他在小的时候,跟母亲讨过饭。土地改革后,因为缺这少那,地还是种不好。他曾经梦想过怎样使自己的生活富裕起来,可是在个体生产的基础上,怎么也办不到。种地时,因为没有牲口、农具,眼看着土地不能播种;即使勉强种上,因为缺这少那,也经营不好。他经常同共产党员王玉坤等接近,当他了解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摆脱贫困的时候,办好合作社的念头在他心里像火焰似的燃烧起来了。在去年的合作化运动中,他和玉坤、小其在一起,成了积极分子。
当着王玉坤领导的这个小社三户要求退社、三户要坚决办下去的时候,摆在整社工作组面前的任务,应当是从爱护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出发,支持他们办社的行动,帮助他们把社办好。不过,工作组并没有这样做。他们以为办社就得像个样子,三户怎么能办社呢?于是就找到王玉坤说:“你们这么几户,办不成社了,批准你们办个互助组吧!”这一句话给玉坤他们泼了一盆冷水。
在这个时刻,从表面上看,南王庄为实现合作化而斗争的空气似乎稀薄起来了,实际上,这种斗争一刻也没有间断过。当天晚上,玉坤就把小其、小庞叫在了一起,对他们说:“那三户坚决退社,工作组说咱们户数少,不够办社的条件,让办互助组,我看不管叫社叫组,咱们还是牲口公有,公摊草料,集体把生产搞好。”小其、小庞都同意这样办。他们就这样继续干下去了。四
玉坤、小其、小庞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消息,不久传到了北京,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赞扬他们这种热爱社会主义的行动,让党的组织支持他们办社。
七月初,中共安平县委会派周求学帮助王玉坤、小其、小庞办社。七月十八日,玉坤、小其、小庞和县委会的周求学在一起开了个会。当着周求学说明领导上支持他们办小社的时候,他们三人情绪激动了起来。玉坤说:“从一说让转组,这二十天来我心里就不平静啊!我总想:党给指出的这条道,别人是拦不住的,真就是这样啊。”
接着,大家就研究怎样把社办好。商量的结果,最要紧的一条就是搞好生产,虽说生产资料不足,也要做到比去年增产,超过社外的农民。
夏季是个多灾的季节,村西北的二亩晚谷地里生了蚂蚱,穗子刚刚出来,一咬就完了。王玉坤很为这事焦急,赶紧买来“六六六”粉除治。第一遍除治完了,不久又生出来,比第一次还多。玉坤他们又去撒药粉。第二遍除治完了,不久又生出来。玉坤他们还是坚决除治。结果,他们这二亩谷子一点没有受损失,挨着这块地的个体农民王治斌的早谷,因为治的不好,谷穗被吃毁了。秋后,玉坤他们这块地每亩收了一百五十斤,王治斌的早谷,每亩才收了五、六十斤。
在一个炎热的中午,庄稼都晒的卷起叶子,在南王庄村西北的玉米地里,有两个人挥动锄头和杂草搏斗,一个是小其,一个是小庞。这时,总是落雨,杂草一个劲地长,玉坤他们决心把草锄干净。别人去树下歇晌了,他们还是锄地。社里的四十亩地被他们锄的净光。社外农民王洛代的地和社里的地挨着,锄不过来,长的满地是草。
社里搞生产需要花一些钱,他们哪里有钱呢?他们提出要节省开支,不多花一文钱。在漫长的几个月里,他们的开支,只是几两棉油和一瓶墨水。收秋前,政府见到他们生产上实在困难,贷给他们二百多元,买了一辆大车。这种援助,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他们就是这样用最大的毅力向各种困难斗争着,终于实现了增产。去年单干时,他们三户的四十亩地收了九百五十斤谷子,一千六百斤玉米,一千三百斤花生,四百五十斤棉花,三千斤甘薯,共折合原粮六千五百八十斤;今年全社收了一千八百斤谷子,一千九百八十斤玉米,二千斤花生,七百斤棉花,五千斤甘薯,共折合原粮九千九百五十斤,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五十多。三户的实际收入都增加不少。除去开支,每户比去年增加了一千一百多斤粮食。同社外农民比也强的多。退社户王洛合的生产条件同玉坤他们差不多,正赶上农忙,他闹起病来,地里长满了草,平均每亩地(共十九亩地)只能收粮一百五十斤,每亩少收九十多斤。
玉坤他们开始办社时,社外的富裕户叽笑他们,说他们是“大社”。他们坚决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英雄气概,秋收增产的事实,终于说服了人们,以后就再没有人叽笑他们,“大社”一类的讽刺话再也听不到了。
县领导上在支持王玉坤等户办社的时候,对南王庄党的支部也实行了改组。坚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支部书记王文章被开除出党。五
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到了广大农村,也传到了南王庄。玉坤听说毛主席表扬了他们,兴奋地像报喜似的告诉给小其、小庞家里。小其他母亲听到这个喜讯,激动得两眼湿润了,她说:“咱办社的事,毛主席也知道了!毛主席可真关心咱们呀!”她嘱咐小其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把社办好。党的支部向农民们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南王庄沸腾起来了。积极办社的党员、团员和贫农中的积极分子们,挺起了胸膛。玉坤、小其、小庞一点也顾不得休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农民入社。短短的几天里,他们就串连九户农民报名入社。原来入社又退社的户,现在觉悟了,也积极要求入社了。原来对办社怀疑以及退社的上中农,有的也坚决地选择了走合作化的道路。
指导办社的司令部——建社筹备委员会组织起来了,王玉坤被大家推选为筹备委员会的副主任。全村农民怀着兴奋的心情报名入社。现在全村入社农户已有二百八十户,占全村总农户的百分之八十五。“咱一定要把社办好,到明年秋后,把办大社的成绩告诉给毛主席。”社干部们、社员们都这样互相勉励着。
南王庄,是这样一个可爱的村庄,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等,是这样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物。从这里,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我国五亿农民的方向,我们预祝他们在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上英勇前进,获得更大更大的胜利。(附图片)
三户贫农的小社,今年的粮食、棉花和蔬菜都增产了。这是王玉坤、王小其和王小庞三人在收获大白菜。 刘 明摄
合作化运动给南王庄带来了新气象。男女社员们为争取明年增产,冒着初冬的寒风扫树叶,积极进行冬季施肥。 刘 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