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阅读
  • 0回复

浙江:发展之水源源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7-30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

浙江:发展之水源源来
本报记者 鲍洪俊
  这是一次发展理念的升华,这是一次发展方式的超越。
  今年以来,浙江省把生态环境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省委、省政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审视发展成就,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提升发展理念,从水环境治理入手,揭开建设生态省的新篇章。
  江南水乡也叫“渴”
  鸟瞰嘉兴平畴,遍地河川,满眼葱绿。谁能想到,这个孕育了古镇西塘、乌镇的著名水乡,所辖市县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嘉兴市,正面临着“有水而无水”的尴尬。环保部门的检测表明,目前整个嘉兴,地表水大多为五类和劣五类,只有少数地方是四类水。多年来,城乡居民只能开采地下水,解决饮水需要。
  嘉兴的水环境状况堪称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的缩影。今年6月,海盐县发生过小学生因为直接饮用井水,导致大面积肠道感染的事件。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省水利厅的同志到台州市玉环县一个村子蹲点,把村民们饮用的井水拿去化验,几项污染指标严重超标。这个村的饮水问题,最终在水利厅的资助下获得解决,但其他地方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全省尚有1000万人饮用的是不达标的方便水。绍兴市的农民几年前曾埋怨:“房是新的,钱是多的,水是脏的。”
  走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各市,到处感受发展的繁荣,也随时体验到水环境短缺与污染的沉重。治理水环境污染成了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呼声。5、6月之交,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与省委副书记周国富、秘书长张曦、常务副省长章猛进等省领导一起,用3天时间,攀海塘河堤,查江湖溪流,到5个市为水筹谋。
  浙江水环境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原以为江河湖溪遍布,水资源丰富。实际情况与人们的感觉相反。水利厅的专家说,浙江客水少,水资源自成体系,河流短,径流量大,丰水期集中在短暂的梅汛期和台汛期,雨水来得快,下得猛,留不住,全省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个缺水省。如今,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温州、台州等市,个个喊“渴”。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成为横亘在浙江现代化征途上的一大障碍。
  决策层的水环境思索
  客观地说,浙江治理水环境下了大力气。为了碧水长流,近5年来,全省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00多亿元,新建沿海标准海塘1280公里、钱塘江江堤1070公里,完成了1580多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杭嘉湖、太湖治理等一批骨干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60座县以上城市完成城市防洪工程。农村大力推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灌区配套改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稳定在耕地面积的88%和70%左右。
  问题在于,治水的步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有些地方只顾发展经济,忽视了污水治理。纵观全省,除衢州、丽水和绍兴等个别地区水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外,大多数地区的水环境短缺和污染情况愈加严重了。有的地区的村镇河流“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浇水灌溉,80年代变黑发臭,90年代垃圾倾泻”,问题变得严峻了。
  浙江的决策层在思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浙江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浙江的发展是以一部分地区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取得的。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垂范。浙江怎样才能不辱使命?浙江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能够支撑全省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吗?
  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对此感言:我们一直觉得十分柔弱的水,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约束其实是刚性的,“水利不光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人类的命脉”。在浙江农村,因为不符合绿色标准而使产品出口受阻的例子已经不少。浙江追求的发展,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浙江省委、省政府于今年7月11日向全省发出建设生态省的动员令。
  从生产力布局入手改善水环境
  “水脉”被抓准了,浙江根据水环境承载能力,重新规划生产力布局。
  杭州湾地区水环境容量较大,生态负载能力强,正好发展临湾、临海、临港产业带,发展吞吐量大、技术含量高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项目,兴建生态节水型工业园区,鼓励企业搬迁进园入区。同时在各地坚决关闭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近期以来,全省共关停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的企业近3000家。浙江省环保局局长张鸿铭告诉记者,浙江正在腾空钱塘江等省内主要江河的上中游环境容量,发展无污染的生态产业,着手规划建设六大生态功能区。
  省委书记习近平说,浙江必须“大力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全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面对污染水环境的发展繁荣,浙江要大胆扬弃旧的发展模式,着力探索亲水护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
  浙江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使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集约和生态保护型转变,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与此相配套,浙江要在未来5年投资399亿元,实施“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其中,水环境治理工程一项,将投资250亿元进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其他还包括投资60亿元、日处理180万吨污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以及投资125亿元、日处理5000吨垃圾的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等。
  去年,浙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00美元,全省工业废水中的COD(化学需氧量)实际排放量32万吨,已达环境承受的极限。按目前的装备和工艺水平,到2020年,浙江的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如果那时全省COD排放量按此比例增加到130万吨,环境肯定无法承受,也就不可能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现在,浙江从调整生产力布局入手,首先考虑水环境承载量,是十分明智的。
  统筹城乡水环境建设
  直面现实,浙江要打破用水“二元”结构,使城乡用水一体化。
  对于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饮水问题,省委、省政府将从新安江、富春江引水解决浙东、浙北缺水问题。常务副省长章猛进受命牵头组织各部门研究论证,比选方案,开始项目前期工作。作为主管部门,省水利厅把做好以城镇为主的饮用水配置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倾力谋划。厅长张金如介绍说,针对农村村办小水厂供应不合格方便水的普遍情况,决定以乡镇为单位,撤并村办小水厂,统一配置水源管网资源,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共饮一网水,市民农民同水同价。
  人们总以为,工业、城市是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农村是干净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嘉兴市委书记黄坤明说,杭嘉湖地区的农业污染占一半,是大头。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各占两成多。农村大量的生产、生活废物,直接排放,污染土壤,污染河道。农民养1头生猪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等于5到7个人的污染物排放量。
  有鉴于此,浙江省从今年6月5日开始,在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万里河道清淤”工程,向“三农”污染源宣战,全力整治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这件事深得民心,基层很有积极性”。绍兴县委书记徐纪平说,全县连续4年实施“改坟、改厕”、“清理河道、清理垃圾”、“整治生活环境、整治社会风气”工程,明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他们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变废为宝,广受欢迎。湖州市组建了一支河道垃圾清理队伍,像维护城市市容一样,呵护河道水环境。
  治理水环境,调动千军万马,资金从哪里来?据测算,浙江省光是1万公里河道整治,实际需要资金300亿元。省水利厅负责同志认为,关键是规划思路对头,要向市场要资金。前几年搞城市防洪,嘉兴探索市场化的建设路子,结果,河道整治花去12亿元,拆了50万平方米的房子,建了60万平方米绿地,市场运作承担了主要的资金压力。“九五”期间,浙江全省城市防洪总投入1300亿元,主要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浙江城乡差别正在不断缩小,村镇经济发达,清理河道,开展水生态保护,会带来综合效益,因此,各地农民,包括许多地方民营、个体企业主有着愿意出资参与河道整治的积极性。
  对于从根本上改善浙江的水环境,省长吕祖善充满信心,他表示:“一定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治理这一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放在突出位置,牢记政府在生态省建设中的责任,实实在在地做几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实事、好事。”
  当前,在浙江各地,一个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热潮方兴未艾。浙江人民有信心有能力,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再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乡风貌,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和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