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五十年风雨历程,几代人薪火相传,三○一成为解放军总医院的代称,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了人民的健康—— 开拓进取创一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7-31
第1版(要闻)
专栏:

  五十年风雨历程,几代人薪火相传,三○一成为解放军总医院的代称,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了人民的健康——
开拓进取创一流
本报记者 郭嘉 姜洁
  一流品牌,世界名院
  解放军总医院,一个“总”字在前头:总是施行最严格的管理,总是处于最繁忙的状态,总是受到最广泛的好评……
  1953年8月5日,抗美援朝硝烟未散。中央军委决定,在北京创建一所全军的总医院。从全国全军选调的优秀医务骨干来到杂草丛生、坟茔遍布的五棵松,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1957年7月,部队实行新的番号编制,总医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
  50年风雨历程,几代人薪火相传,“301”,这个简简单单的数字,成为掷地有声的品牌。
  多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走完人生的旅程;多少战功赫赫的元帅将军,在这里告别了辉煌的人生;多少普通的军民,在这里感受到妙手回春的奇迹。一位在加拿大进修的中国留学生,准备报考英国皇家耳鼻喉科医院。他的教授直言相告:“你应该回你的祖国去。301医院有个姜泗长,他才是世界一流!”
  铁铮铮的数字,印证着患者的巨大信任:
  临床初诊与确诊符合率达98.88%,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5.11%,治疗有效率达98.06%。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在5000人次左右,最多时达到6000多人次,每天候床的病人约1700人。医院每天出入的车辆,相当于交通大站一天的吞吐量。
  这里拥有59个临床医技科室、10个研究所、48个专科实验室,其中重点学科33个(包括3个国家重点学科)。还有10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6个全军重点实验室、6个全军专科研究所,并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
  这里拥有先进的医疗与科研设备,总价值5亿多元人民币,全国名列前茅。危重病人监护室,各类监护仪达100余台,全国罕见。一位从事医疗器械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说:“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目前世界上尖端的医疗设备,总医院几乎都有!”
  50年来,总医院共获国家和军队科技、医疗成果奖972项。近十多年来,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000余项。仅“八五”和“九五”期间,就承担国家和军队科研课题500余项,发表论文数量连续10年居全国医院榜首。成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国际模范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并率先在军队医院通过了国际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一流的医术与科研成果,铸就了总医院极高的知名度。从胆道之父黄志强到骨科专家卢世璧,从老年病专家王士雯到“心脏搭桥高手”高长青,从“一代名师”牟善初到“科技金星”陈香美,总医院享誉世界的专家数不胜数。院长朱士俊少将自豪地说:“我们就是要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医院。实践证明,在国际上,只要提起301,医学界无人不知!”
  人才兴,事业旺,学科优
  谱写生命之歌的队伍里,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构筑了这座世界知名的医学大厦,打造了这艘现代化医院的航母
  在总医院众多的高级专家中,随便点击一位教授的名字,便是一本厚厚的传奇。这些德技双馨的专家教授,以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实践,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攻克了医学史上无数“雪山”、“草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总医院采访,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年事已高、德高望重的专家甘为人梯、主动让贤,相当一批年轻的专家成为学科带头人,挑起了业务和学术研究的大梁。医院政委孙思敬少将告诉记者,甘当人梯,是总医院导师们的一贯作风。正是这种人梯精神,才使总医院这棵大树根深叶茂,活力无穷。
  1993年,总医院在全院开展了一场“破格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答辩会”的选贤擂台赛,50名论资排辈靠不上晋升边的中青年登上擂台,在全院进行公开答辩,6天吸引了近5000人次前往观看。结果,32位中青年骨干获得破格晋升,最年轻的正高32岁,最年轻的副高28岁,较好地避免了人才断档现象,在全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现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韩东一就是在擂台赛中脱颖而出的。到1995年,他已成为全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了。
  “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主要从地方引进人才;60至70年代是从军队医院引进人才;到了80年代以后,主要是从海外引进人才了。”朱士俊院长告诉记者,当初为了说服在法国的马林夫妇来总医院工作,他在出访期间转道巴黎,并特意带上国内月饼看望他们,苦口婆心,热情相邀,夫妇俩终于下定决心,毅然投入总医院的阵营。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卢才义,放弃了某大医院副院长的位子,毅然投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士雯麾下,只为被总医院创下的连续1000例心脏介入诊断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的奇迹所震撼;肾脏病科主任陈香美教授,多次出国留学访问,慨然拒绝国外多家学校挽留,每次回国都自费从国外带回价值不菲的科研仪器;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杨伟炎,更是多次拒绝私营医院上百万的高薪聘请,勤勤恳恳在总医院工作科研,四十一年如一日……
  总医院还有一个现象特别耐人寻味: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医院每年都要派遣300多名科研人员出国深造、研修、考察等,但时限到后,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总医院工作。
  杨伟炎教授在采访中说到这么一个例子:女儿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外企做白领,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是他的两倍。女儿得意地问父亲有什么感想。杨伟炎告诉她:“你自小上学的钱都是我和你妈给的,按保守计算也要十几万,以你现在的收入还清这笔费用,得很多年;我和你不一样,我读的是军校,学费是国家的,所以我一直欠国家的钱!再说,我在总医院搞科研是为国家作贡献,而你是给资本家打工,你哪能体会到我的成就感呢?”
  上得去,救得下,治得好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医院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姓军为兵”的本色,矢志不渝地坚持为军服务、为老干部服务
  总医院是一所军医院。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最高明的医生,最佳疗效的治病药物,最优良的服务质量,首先都无条件地给予了军队患者。
  一位在神仙湾哨卡患了“绝症”的小战士,凝聚着基层官兵的厚望,被层层转院送到了“301”,经过精心治疗,在这里获得了新生。这位战士所在的部队写来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我们没有想到,总医院居全军之高,处京城之远,还心系着我们普通边防一兵。你们的无私付出,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要守好祖国边防的决心与信心……
  姜君英,一位普通军人的妻子,丈夫在前线海岛上服役。她在身患重病而又无钱医治时,自己却从不拖丈夫的后腿,支持丈夫的事业,笑对人生。总医院从媒体上得知她的感人事迹后,果断决定对已经被诸多医院宣判了“死刑”的姜君英实施手术。经过半个月的精心准备,历经7个小时的手术终获成功,手术后的姜君英一天天好起来;
  功高不忘军人本色,情长洒向普通士兵。在边境作战中,一些战士被战火损伤了神经,痛苦异常。经过显微手术,断了的神经被重新接上了,损坏了的神经被补上了,伤残的战士重新恢复了健康。这项由朱盛修教授主持、卢世璧院士参与的“火器性周围神经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人们称赞这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病人锻造了钢筋铁骨”;
  风湿科的黄烽教授,在基层部队搞医学调查时,许多官兵都向他反映一种怪病:没受风没受伤,拉一回肚子就得了“腰疼病”,却怎么也查不出病因。此后不久,黄烽出国深造,他毅然选择了把部队这种常见的“腰疼病”作为自己攻读博士后的研究课题。实验要用大量的同位素,会导致血细胞减少、大量掉头发及肾功能受损,但他却一直坚持实验,终于在这种名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发病原因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基层官兵解除了怪病的折磨。
  在“面向市场”与“面对战场”之间,总医院始终恪守着“先战场后市场”的准则,执行部队干部、战士和职工及家属挂号、诊疗、住院三优先的制度。仅从1992年以来,医院对军队伤病员医疗经费补贴,就达4亿多元。
  总医院制定了战时保障预案,还为军人建立了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为军队老干部开展了计算机挂号,并设立了电话预约挂号,坚持每年度为军队老干部进行全面的体检……
  总医院还形成了定期定点帮带制度。自1984年以来,他们选派专家,连续18年对地处偏远的解放军12、17、273医院等实行技术帮带,与25个军队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技术服务,被人们亲切地称作“不走的医疗队”。
  7月23日,采访行将结束,记者得知,由院长朱士俊带队的专家医疗队即将启程奔赴老区延安。走访老红军、老八路,向当地医院提供手术技术指导,为老区人民送医送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庆贺总医院的50诞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