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全国灌区年均节水上百亿吨 水资源配量优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7-31
第2版(要闻)
专栏:

全国灌区年均节水上百亿吨
 水资源配量优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本报西安7月30日电 记者潘岗、孟西安从此间召开的全国大型灌区工作会议获悉:通过5年的努力,我国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国共增加输水能力1324立方米/秒,灌水周期平均缩短6天,渠系水利用率平均提高17%。全国共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平均每投入..1元节水1立方米。
  我国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但占60%以上的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十分严重。目前,我国灌溉水平均利用率只有43%,远低于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而大型灌区亩均实际灌水量又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超过实际需求量达2倍以上。根据中央提出的“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措施来抓”的指示,从1998年起,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重点组织实施了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节水项目,到去年底,共安排投资120亿元,对247个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衬砌干支防渗渠道5300多公里,配套改造建筑物3.8万多座,新增灌溉面积26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800多万亩。同时,稳步推进大型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支)斗渠等田间中小型灌溉工程,很多灌区试行了用水户协会、斗管会、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不同模式的改革,在用水管理上,积极推行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改革。
  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的推进,使用水效率大大提高,综合效益明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据统计,近几年仅大型灌区每年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0亿公斤,平均每投入1.3元就生产粮食1公斤。许多灌区通过改造,把节约的水为高效农业配水,同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农村人居环境。通过积极培育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制定用水定额、实行末端水价等措施和采取“一票收费”、“供水到户”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减少了收费环节和搭车挪用现象,降低了供水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日前,灌区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投工、投劳、筹资兴办配套工程已经成为时尚,不仅拉动了建材市场,而且增加了群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