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一个只有“三条驴腿”的“穷社” 带动全村实现了合作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2-04
第6版()
专栏:读者来信专页

一个只有“三条驴腿”的“穷社”
带动全村实现了合作化编辑同志:
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建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是在一九五二年秋由二十三户贫农办起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只凑起了“三条驴腿”,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穷棒子凑合到一块儿了”!有些富裕中农也不愿意跟他们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合作化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地前进。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党支部和社长王国藩(支部委员)就教育大家要发挥集体力量,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副社长杜奎带着十七个男社员到三十里以外的山上去砍柴;社长王国藩和女党员吴秀英在家领导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缺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牛、骡、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还买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开了个豆腐坊。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党员们就带头在社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终于适时地完成了播种。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党支部和社务委员会就组织大家割荆草芽子换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就这样,社里克服了重重困难,赢得了第一个丰收年。
丰收,不光使社员平均比单干的时候增加了百分之六十的实际收入,而且还积累了价值两千四百元的公共财产。过去有个别社员思想动摇,想退社,这时都表示要“一辈子不出社!”社外的贫农积极要求入社,连原来认为跟贫农在一起办社要吃亏的中农也转变了。于是,有四十六户贫农和十四户中农自愿入了社,社很快扩大到八十三户。
但是,有些中农入社以后,认为应该把社办得“像样子”“有排场”,主张把牲口、车辆都折价归社,甚至还主张把社里原有的公有牲口低价归社。于是,党支部和社务委员会就依靠贫农为骨干发动全体社员展开讨论,批判了某些中农企图占便宜的思想和违反勤俭办社方针的主张,结果决定将原来公有的牲畜按合理价格归社,三年还清,对新入社的订出了私有伙用给一定报酬的办法。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扩大公有财产的偏向,做到了中农、贫农互不吃亏。在这以后,又有一部分中农社员提出搞砍柴、割草等辛苦的活不如搞运输、榨油等副业收入多。党支部又领导社员们反复讨论了这个问题,批判和克服了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的贪多、贪大思想。由于社里坚持了勤俭办社的方针,就保证了年年提高生产,户户增加收入。社外的富裕中农看到这种光景,也不愿意单干下去了。一九五四年秋后,社又扩大到一百四十八户,实现了全村合作化。
在这个“穷棒子社”的带动下,西四十里铺村在三年的时间里就改变了面貌。过去全村一百五十四户中有一百四十户是缺粮户,政府每年都要发给这村五万斤以上的救济粮和一百几十件寒衣。今年村里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比建社前增加百分之八十三以上,全村粮食不但可以自足,而且有余粮三万多斤。社里积累起价值九千五百多元的公共财产。社员们已经盖起了一百八十三间新房,栽种了十六万七千多棵杨树,使千亩荒山变成了绿林。
庄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