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直面院士增选四大热点四大热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1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直面院士增选四大热点四大热点
  本报记者 廖文根
  “今年院士增选有哪些变化?”“能否入选院士主要看什么?”“‘打招呼’的情况多吗?”“工程管理学部真是‘官员和企业家俱乐部’吗?”……8月11日,中国工程院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工作将进入评审阶段,今年年底前,在共和国院士名单中,将新增近7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增选过程中的公正性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
  对院士增选将产生的社会反响,中国工程院早有预期。今年2月,在2003年院士增选工作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说,“增选工作做得好与不好,选举产生的新院士能否真正代表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水平,关系到工程院以及院士的形象和声誉,并且对工程院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近日,就增选中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中国工程院有关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① 注意选拔中青年优秀人才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介绍了今年增选的主要变化。首先是对增选名额、候选人的年龄、提名和遴选过程作出了新的规定。今年院士增选名额将不超过70名,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岁;为避免对水平明显有差距者多次反复提名,今年规定对连续被提名3次为有效候选人而未曾当选者,停止一次候选人资格;为保证提名院士在学科专业领域内对候选人的贡献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今年规定一个候选人的提名院士中必须至少有3位所在学部与被提名人所报学部相同;对各部委、省区市的遴选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今年规定:各部委、省区市遴选委员会至少应该有80%以上的成员是院士或具有相当于正高级职称、现从事专业工作的专家;具备有效候选人资格必须获得出席遴选会议委员1/2以上赞成票。
  进行现场答辩试点是今年院士增选过程中的一个新尝试。据了解,今年在第二轮的评审中,有的学部将邀请候选人作工作报告、进行现场答辩,以弥补主要靠书面材料了解候选人的不足。
  “经过几次增选,院士队伍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根据最新研究,院士队伍的结构仍有不尽合理之处。”沈国舫介绍说,“在坚持标准和条件的前提下,今年工程院院士增选将注意发现、选拔工程科技领域中的优秀中青年人才,注意工程管理专家和边缘学科方面的专家作出的贡献,并注意了解和重视尚无院士的学科和边远地区中涌现出来的工程科技专家”。
  ② 评院士是评贡献不是评论文
  院士的门槛到底有多高?在《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对院士的表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从已经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中作出系统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的优秀工程科学技术专家中选举产生的,为终身荣誉。”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严格坚持院士标准和条件是做好增选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说。根据以往情况,在今年院士增选工作中,徐匡迪特别强调了需要注意的四点:一是要注意在标准条件面前一视同仁;二是要根据候选人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评价他的成就和贡献,既要重视科学技术水平,又要重视作出的实际贡献;三是还要特别注意候选人的学风与道德问题,院士应该是德才兼备、堪为表率的科学家、工程师;四是坚持标准,宁缺毋滥。
  “能否入选院士关键看候选人的实际水平和贡献大小,”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对记者说,“既重视代表候选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获奖情况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但又不仅从奖项和论文看问题。”沈国舫介绍说,工程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研究工作与工程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工程师几十年一直工作在工程建设第一线,建设工地就是他们的实验室,一个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的成功实施就是他们优秀的论文。“要注重增选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第一线,并作出重要成就、贡献的工程技术专家。”沈国舫说,“工程院院士不只集中在学者队伍,有些院士可能没有一篇文章被SCI收录,但却是很好的工程科技专家。”
  “我们特别重视候选人的学风道德,中国工程院决心维护院士的良好声誉,而且这一点首先要从院士的入口把好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说,“院士候选人的学风和道德状况,要作为院士遴选中的重要评价因素”。
  ③ “打招呼”拉选票适得其反
  “‘打招呼’的情况有。例如有些单位或部门总希望自己那里能出现或多出几个院士,会找一些机会‘打招呼’。”沈国舫对记者说,“但是打招呼没用,选举最后是院士投票决定,打招呼只会适得其反。”沈国舫透露,到目前为止,中国工程院的正副院长还没有收到一个“招呼”。
  前段时间,曾有媒体及网站刊载消息称,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要公开有关院士增选所谓“走后门条子”问题。对此中国工程院再次澄清:“此事纯属杜撰。”
  “院士增选被视为工程院的‘生命线’,历年都比较严格,我们将增选工作比喻成维持‘一片净土,一盆清水’。”杜祥琬副院长介绍说,“在增选的全过程,我们高度重视道德和学风问题。我们要求院士必须自始至终遵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同时对提名单位、被提名人、遴选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为当选院士进行不正当的活动,一旦发现,相关学部常委会将作严肃处理,直至报院主席团或院常委会批准,终止对该候选人的评审。”
  “对院士增选,我们一直坚持透明和公开的原则。增加透明度一方面靠制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沈国舫说,每次院士增选,工程院都会处理大量涉及候选人学风道德方面的投诉信函。这说明社会上和工程科技界非常关注院士队伍的学风和科学道德,他们希望院士不仅在工程技术成就上是过硬的,更希望院士成为科学道德和做人的楷模,希望院士群体成为一面旗帜,影响和带动我国科技界成为捍卫科学和真理的中流砥柱。
  “投诉信件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又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杜祥琬副院长介绍说,“我们欢迎并重视投诉,这是对增选工作公正性的一个监督,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何制约那些不负责任或带有明显个人偏见的投诉信对候选人的影响也是当前工程院比较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原则是既要保护投诉人,也要保护被投诉人”。
  ④ 官员和企业家能不能当院士
  在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成立时间最短的工程管理学部备受各界关注,有人甚至将其称为“官员和企业家俱乐部”。对此,沈国舫予以了驳斥。他说,除了中国工程院章程中规定的院士标准和条件外,对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候选人条件有着严格限定:
  一、被提名人必须具有以下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或相当于教授级研究员级的高级工程师。
  二、被提名人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同时具有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现代工程管理的丰富实践经验,并在工程管理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三、院士增选的“工程管理”内容是指: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产业、工程、重大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
  四、“在工程管理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主要指:被提名人在上述领域具体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管理科学的作用,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实施,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并通过实践取得具体业绩者。
  “从这四条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工程管理部院士候选人的条件是非常清楚的。绝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所谓的‘官员和企业家的俱乐部’,”沈国舫说,“候选人本身是不是官员不是本质问题,关键在于必须符合院士的上述标准。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不够条件的官员、企业家是很难进来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