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造卫星的“高级蓝领”——记北京卫星制造厂高级技师赵启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1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凡人英才谱

  造卫星的“高级蓝领”
  ——记北京卫星制造厂高级技师赵启明
  崔伟光 蒋建科
  貌不惊人的赵启明在从事复合材料技术工作第二十五年的时候,捧起了中国政府颁发的技能人才最高奖——“中华技能大奖”。在他所属的北京卫星制造厂,这件事却出人意料地没有造成轰动。从厂领导到普通工人,都非常平静地说:我们相信,这个奖赵启明迟早会拿。
  领导和同事们对赵启明的信心源于对他的了解,常年累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让赵启明成为一名出色的“高级蓝领”。1976年下乡插队的赵启明在1978年调入北京卫星制造厂,1984年担任复合材料生产组组长至今。他先后参与了20多颗人造卫星和“神舟”号飞船的研制工作,在两项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一项获国家专利的成果中,他是主要参与者。他曾被评为厂“十佳青年”、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还曾获得航天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赵启明深知最重要的是工作经验的积累。每干一个构件,他都精心把工序记下来,找成功经验更找失败的原因,如今他的笔记已超过20万字。20年来,他带领班组同志先后完成了15种关键构件的成形和胶接工作,使一颗又一颗卫星翱翔太空。为管理好小组工作和完成各型号任务,他奉献了许多业余时间,他的同事说:“赵启明经常是最早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按工时算,他是车间甚至是全厂最多的一个。
  赵启明喜欢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创新。在复合材料胶接中,他有得意的一笔,那就是“碳纤维无纬布多层隔离吸胶法”。承力筒使用的材料价格昂贵,原先制作一个承力筒采用的无纬布吸胶需热压罐开炉120次,耗材大,效率低。赵启明从碳纤维多层板上受到启发,经过反复论证,在工艺人员的配合下,大胆采用并成功实现了多层隔离吸胶。这一革新,使热压罐只需开炉15次就可制作一个承力筒,不但效率提高了7倍,还节约资金22万余元。运用此法,他们后来制作的10多个承力筒先后被运用到了各个卫星上。
  20多年来,赵启明始终密切跟踪复合材料前沿知识,凡是有复合材料方面的文章、专著,他总是爱不释手。他说:做一名高级“蓝领”,知识不能落伍,更不能出现“代沟”。面对新型材料领域的挑战,赵启明时时感到危机,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因此,他不断地自我“充电”。通过自学,他用3年时间,获得了大专学历,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赵启明不仅是技术能手,更是传授技艺的高手。在卫星制造厂,赵启明在复合材料胶接领域是技术权威,可他从来不把这种权威当作摆架子的资本,当成讲价钱的筹码,更不把这种权威当作个人的私有财产。不管是谁,遇到技术难题只要问到他,或让他看到了,他总会毫不犹豫地帮助解决,并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赵启明带过的徒弟都说:“师傅是把我们扶上马后还要再送一程。”
  谈起自己在卫星制造厂25年的工作经历,赵启明说:“当工人很难,当一名好工人更难,有坐船的就有撑船的,我热爱我的工作岗位,并为此奋斗,我体味到了快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