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张盖凡:毕生智慧献海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1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专栏:

  张盖凡:毕生智慧献海防
  陈万军 刘海洋
  “八一”前夕,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张盖凡指导研制的某新型供电系统装备某新型舰艇。然而,张盖凡的名字却加上了黑框。
  作为我国著名的电机专家、人民海军的首批教授,张盖凡悉心指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领衔完成了20余项国防重点科研课题,发现并解决了两项困扰电机界的世界性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发明专利6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攻克“振荡”跨难关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的舰船开始采用低噪声、高效率的新型动力系统。然而,这种电机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振荡”现象,成为困扰世界电机界的难题。
  张盖凡教授决定从三相同步发电机入手,展开对这一高科技堡垒的攻关。
  “振荡”现象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参数条件都不清楚,一切从零开始。张盖凡每天要做大量的实机试验,电机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一个数据哪怕是在允许范围内的细微误差,他也不放过,有时要接连进行两三天的反复试验。几十万组的数据、难以计数的示波器图形,试验记录和报告堆满了半间屋子。
  “振荡”现象与电机自身参数有关。然而,众多的参数,又是哪些在起着主要作用?这成了降伏“振荡”的又一难关。
  张盖凡像着了魔一样,工作时想,吃饭时也在想;站着想,躺着也在想。凭着扎实的功底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他去繁就简、科学求证,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关,终于成功探明了导致“振荡”现象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建立起理论解析模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三相同步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并联运行稳定性的判据公式。
  1997年,西方某国际著名电机公司为解决他们产品中存在的“振荡”后遗症,不得不花费250万元人民币从中国购买稳定装置专利技术的一次使用权。
  经过张盖凡和课题组成员13年的不懈攻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技术性能优于西方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舰船新型供电系统,于1999年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并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现报警智能化
  想部队之所需,干部队之所急。张盖凡教授承担的科研课题大多是我军舰艇装备建设中的“硬骨头”。
  某型潜艇发电机故障诊断系统可靠性差,报警时无法确定故障位置。这个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潜艇的安全。张盖凡和课题组又揽下了这套“瓷器活”。
  这是一套十分复杂的系统,要对近百个大功率元器件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研究遇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理论和技术难题。张盖凡和年轻的课题组成员一样,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数十次的设计思路调整,上百次的理论推导,上千次的试验,他们终于如期研制出智能化故障报警装置,1秒钟内就能准确无误地测出故障点和故障性质。这个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期超负荷运转,使张盖凡教授在挑战国防装备技术难题的同时,也不得不向自己的生命挑战。2000年,他患结肠癌做手术。人在医院,心里装的却都是科研上的事。他让研究生将每天的试验数据送来,在病床上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指导科研工作。
  病情得到控制后,他又出现在实验室。研究所的领导考虑他年逾古稀,已经退休,不让他承担具体的任务。张盖凡就主动找工作来干,一天也不肯闲着。今年6月初,某国防重点预研项目中的电磁设计进入紧张的攻关阶段,他每天晚上都加班到深夜。6月7日上午,他在办公室埋头工作时,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塞,殉职在他奋斗了几十载的工作岗位上。张盖凡教授和课题组成员用心血和智慧铸就的累累硕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军新型舰艇,发挥出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为国家节省经费数亿元。
  超越老师吾所愿
  张盖凡认为,作为教授,第一位的职责就是发现人才,努力培养出超过自己的优秀人才。
  学员赵文春本科毕业报考硕士研究生,以几分之差落选。两年后,系里的一位教员要去赵文春所在部队出差,张盖凡再三叮嘱一定要找到赵文春,鼓励他报考研究生。教授的关爱令赵文春十分感动,他在工作之余抓紧复习,当年以电机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回母校学习深造。
  23岁的张晓锋研究生毕业后,被张盖凡教授吸纳到某重大课题组,并委以重任。从试验设备的配置到科研思路,张晓锋在“前台”唱“主角”,张盖凡在“后台”为他出主意,甘当“配角”。
  张盖凡教授殉职后,他的学生在为他撰写生平时发现:绝大多数科研成果,排名在前的都是他的学生;有的学术论文,他甚至连名都没有署。
  “培养学生不是给自己找学术上的接班人,而是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振兴。”这是张盖凡教授常说的一句话。
  海军工程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马伟明是张盖凡一手培养起来的,在电机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就在他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张盖凡却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马伟明获得了“优秀博士”、“优秀博士论文”和“课题工程实践奖”三项大奖。学成归来,他在张盖凡教授的大力支持下,领衔成立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又在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马伟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在海军举行的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庆贺大会上,马伟明将一束鲜花献给张盖凡教授:“没有您的倾心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张盖凡意味深长地说:“学生超过老师,是老师的最高荣誉。”(据新华社武汉7月31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