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极目楚天识风流——武汉创建文明城市纪实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4
第1版(要闻)
专栏:

  极目楚天识风流
  ——武汉创建文明城市纪实之一
  本报记者 胡果 龚达发 杜若原
  江汉汤汤,楚天茫茫。
  从殷商盘龙城起步,循青铜文化的辉光,古琴台、黄鹤楼、武汉博物馆、武汉长江大桥,短短30公里,尽览3500年荆楚风流。
  跨入新世纪,这个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城市,再次找到突破口——
  围绕经济中心,创建文明城市,努力增强凝聚力、辐射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牢基础。
  几年奋进,气象一新!世人刮目看武汉,武汉重新识自己。
  “三个文明”协调并进,与自然和谐相处,求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文明创建的目标,更是发展道路的选择
  两江交汇,百湖如珠。因水忧也因水优,与水搏更与水依。
  盛夏访武汉,最难忘一城波光。
  投资2.3亿元,防洪工程景观建设融为一体,江防首险龙王庙成亲水乐园。
  棚户密布的江滩,舒展成敞亮的临江长廊,江城百姓有了戏水沐风好去处。
  58家污染企业迁出景区,桔颂亭、行吟阁俏然而立,东湖明眸添神韵……
  险点变景点,荒滩成外滩,江城显山露水。山拥水抱中,武汉人细细品味着新的发展观。
  “发展是文明的核心和动力,文明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必由之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要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一席话,道出武汉文明城市创建的高起点。
  高远目标来自历史责任。
  身为湖北省会、华中地区中心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武汉举足轻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明确指示:武汉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头,也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出表率,进一步发挥好带动、支撑作用。省长罗清泉对武汉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十分重视,多次视察,作出部署。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制定。企业优先、效益优先、市场优先、基层优先的工作方针确立。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纳入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
  高远目标离不开脚踏实地。几年创建,武汉人用一个词概括——攻坚。
  830万人口的老工业城市,下岗分流人员多,社会保障压力大。27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欠账多,旧城改造压力大。连南北贯东西,流动人口多,城市管理难度大。三多三大,是市情,是难题,也是奋起直追的动力。
  目标管理,分解到人,从市委书记到街道干部,形成一条责任链。“治城育人”行动,环境创新战略,“清洁武汉、美化家园”活动……迎难而上,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一点一点见变化。
  十大江桥长虹卧波,四大环线规模初具,轻轨一号线加紧建设,七条高速出口公路年内开工。“铁、水、公、空”立体交通格局呼之欲出,“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博物馆、体育馆典雅恢弘,杂技厅、大剧院精心改建。琴台诉说高山流水,红楼展示首义精神。百年江汉路上,一栋栋饱经风雨的老建筑整旧如旧,城市个性彰显、品位提升。
  光谷崛起全国最大光纤光缆基地,大批高校院所筑牢科技重镇实力,近5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扎根。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地处中部的武汉,经济发展持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同步,文明城市创建提升着发展水平、夯实着发展后劲。这种奋进发生在中部地区,意义尤为深远。
  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文明城市创建,就是一次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
  长江如书脊,两岸为扉页,武汉像本摊开的书。
  通衢大道可览耀人的容颜,这座城市真实的心情,要到那些背街深巷才读得出。
  武昌区和记里,花砖漫地,花草摇曳。谁能想到,3个月前,这里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
  “脚底下干净了,心里头舒服喽!”提起改路,71岁的退休锅炉工李立霞格外痛快。施工半月,他和老伴天天为工人送水熬粥……
  武汉三镇,这样的泥巴路有1635条,今年10月全部改造完毕。
  不是没有异议。文明创建千头万绪,要做的事太多,哪里都需要钱,小小泥巴路,着实不起眼。方案出来,工期预计三年。
  “让老百姓再走上三年泥巴路,太长了!”市委书记陈训秋拍板,“我们干工作,不能只盯大马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竭尽全力解决。”
  缓修一段大马路,集中解决泥巴路。1.38亿元资金到位,三年工期变一年。勘察、设计、施工,公开招标,全程监理,小项目当大工程来做。1635条新路,铺到家门口,也铺进心里头。
  将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也包括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利益。
  “麻木”,是武汉人对电动三轮车的俗称。这种排污大、噪声大、安全隐患大的交通工具穿行多年,三镇一景成三镇一害。
  3.7万辆“麻木”,车主多是下岗工人、困难群众甚至残疾人。禁“麻”呼声日隆,却屡难禁行。有人开玩笑,谁能治愈“麻木”顽症,可获诺贝尔奖。
  群众呼声就是第一信号。新一届政府要啃啃这块“腊骨头”。
  市人大首先立法。市委领导实地调研,新闻媒体发起讨论,决策力求科学化民主化。摩托车折价收回,自主择业者给予补贴,残疾车主另有补助,劳动部门按1∶1.5的比例准备再就业岗位。增设公交路线、调整出租车起步价,市民听证会问计于民,坐惯“麻木”的爹爹婆婆们有了新选择……
  “政府想得蛮周到,我们信得过,没话说!”没有一刀切了事,不搞大呼隆行事,既充分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又妥善处理好少部分人的切身利害,3万多辆“麻木”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江城豁然开朗。开阔着的,还有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对文明的信心。
  投资26亿元完善排水系统,180万群众摆脱渍水之苦。融资110亿元进行住宅开发,城区人均住房面积增加7平方米。124万平方米危旧房消逝,3.5万户中低收入者乔迁。寸土寸金的繁华地带,13个市民广场、60多个中心公园绿草茵茵……
  数年创建,一场硬仗,锤炼着亲民意识、务实作风、创新精神。
  数年创建,赢得理解和支持。被称作“牛皮癣”的13万条街头小广告,10天清除。734万平方米违章建筑,90%自行拆除!
  市长李宪生感慨:“政府自身建设是文明创建的关键。贴近民心、顺应民意,依法行政、有情操作,文明城市创建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城市,才能真正拥有希望和生机!”
  人人分享文明,人人创造文明。精神振奋的武汉人,成为江城的动人风景,更孕育着荆楚大地的浩荡气势
  这是非典期间的小故事。
  几个外地客人刚刚住进一家小旅馆,十几个电话就打到武汉市非典防治指挥部。拿着体温计的工作人员敲开门,还没完全打开行李的客人惊诧过后是叹服。
  徜徉武汉,所见所闻,最打动我们的,是普通百姓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家园意识和昂扬精神。
  百步亭社区组织800多名老人游东湖,痛痛快快玩了一天,没留下一片纸屑,倒捡回不少垃圾。去年重阳,部队离退休干部游江城,需要60名出租车司机义务服务,消息传出,来了2000多人报名。前年“五一”,武汉最大的洪山广场游客数万,一天下来,两万平方米草坪毫发无损。首届“十佳文明市民”评选,蔡甸区一位普通市民花了4天时间,给16位候选人每人精心撰写了一副对联……
  世纪之交,一场“塑造21世纪武汉人新形象”大讨论如石激水,在三镇引起强烈反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社科院和武汉大学成立联合课题组,168开通听众热线,45万市民投书报社,将武汉人的新形象定位于8个字——文明、宽容、刚毅、创新。
  人是城市的灵魂。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管理中强化、在环境中熏陶。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振奋起江城的精、气、神!
  1800多所市民学校遍布全市。5000多个“吴天祥小组”近7万人活跃各行各业。22个窗口行业40多万职工投身“新风杯”文明竞赛。20
  万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扶贫济困、扶孤助残。百万市民看武汉,百万市民进课堂,百万市民讲礼仪,百万市民献爱心,“四个百万”深入人心。春有广场文艺,夏有体育竞赛,金秋读书节,冬季民俗情,“四季歌”常唱常新。
  武汉有120万流动人口。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走向文明的武汉没有忘记他们。“先拿培训证、后拿暂住证、再拿就业证”的教育管理模式,让这些外来者找到了归属感。
  连日采访,江城气温高居40摄氏度,阵阵阴凉却悄然入怀——全市战高温应急机制启动,以社区为依托,有条件的公共场所、机关单位开辟690个纳凉点,8万平方米空调房,可同时让5万名低收入困难群众避暑消夏。
  荆楚自古多雄风。这是座光荣之城,更是座希望之城。把市民装在心中,被市民视为家园,今日江城的动人风景,孕育着荆楚大地的浩荡气势……
  博物馆、体育馆典雅恢弘,杂技厅、大剧院精心改建。琴台诉说高山流水,红楼展示首义精神。百年江汉路上,一栋栋饱经风雨的老建筑整旧如旧,城市个性彰显、品位提升。
  光谷崛起全国最大光纤光缆基地,大批高校院所筑牢科技重镇实力,近5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扎根。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地处中部的武汉,经济发展持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同步,文明城市创建提升着发展水平、夯实着发展后劲。这种奋进发生在中部地区,意义尤为深远。
  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文明城市创建,就是一次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
  长江如书脊,两岸为扉页,武汉像本摊开的书。
  通衢大道可览耀人的容颜,这座城市真实的心情,要到那些背街深巷才读得出。
  武昌区和记里,花砖漫地,花草摇曳。谁能想到,3个月前,这里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
  “脚底下干净了,心里头舒服喽!”提起改路,71岁的退休锅炉工李立霞格外痛快。施工半月,他和老伴天天为工人送水熬粥……
  武汉三镇,这样的泥巴路有1635条,今年10月全部改造完毕。
  不是没有异议。文明创建千头万绪,要做的事太多,哪里都需要钱,小小泥巴路,着实不起眼。方案出来,工期预计三年。
  “让老百姓再走上三年泥巴路,太长了!”市委书记陈训秋拍板,“我们干工作,不能只盯大马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竭尽全力解决。”
  缓修一段大马路,集中解决泥巴路。1.38亿元资金到位,三年工期变一年。勘察、设计、施工,公开招标,全程监理,小项目当大工程来做。1635条新路,铺到家门口,也铺进心里头。
  将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也包括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利益。
  “麻木”,是武汉人对电动三轮车的俗称。这种排污大、噪声大、安全隐患大的交通工具穿行多年,三镇一景成三镇一害。
  3.7万辆“麻木”,车主多是下岗工人、困难群众甚至残疾人。禁“麻”呼声日隆,却屡难禁行。有人开玩笑,谁能治愈“麻木”顽症,可获诺贝尔奖。
  群众呼声就是第一信号。新一届政府要啃啃这块“腊骨头”。
  市人大首先立法。市委领导实地调研,新闻媒体发起讨论,决策力求科学化民主化。摩托车折价收回,自主择业者给予补贴,残疾车主另有补助,劳动部门按1∶1.5的比例准备再就业岗位。增设公交路线、调整出租车起步价,市民听证会问计于民,坐惯“麻木”的爹爹婆婆们有了新选择……
  “政府想得蛮周到,我们信得过,没话说!”没有一刀切了事,不搞大呼隆行事,既充分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又妥善处理好少部分人的切身利害,3万多辆“麻木”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江城豁然开朗。开阔着的,还有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对文明的信心。
  投资26亿元完善排水系统,180万群众摆脱渍水之苦。融资110亿元进行住宅开发,城区人均住房面积增加7平方米。124万平方米危旧房消逝,3.5万户中低收入者乔迁。寸土寸金的繁华地带,13个市民广场、60多个中心公园绿草茵茵……
  数年创建,一场硬仗,锤炼着亲民意识、务实作风、创新精神。
  数年创建,赢得理解和支持。被称作“牛皮癣”的13万条街头小广告,10天清除。734万平方米违章建筑,90%自行拆除!
  市长李宪生感慨:“政府自身建设是文明创建的关键。贴近民心、顺应民意,依法行政、有情操作,文明城市创建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城市,才能真正拥有希望和生机!”
  人人分享文明,人人创造文明。精神振奋的武汉人,成为江城的动人风景,更孕育着荆楚大地的浩荡气势
  这是非典期间的小故事。
  几个外地客人刚刚住进一家小旅馆,十几个电话就打到武汉市非典防治指挥部。拿着体温计的工作人员敲开门,还没完全打开行李的客人惊诧过后是叹服。
  徜徉武汉,所见所闻,最打动我们的,是普通百姓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家园意识和昂扬精神。
  百步亭社区组织800多名老人游东湖,痛痛快快玩了一天,没留下一片纸屑,倒捡回不少垃圾。去年重阳,部队离退休干部游江城,需要60名出租车司机义务服务,消息传出,来了2000多人报名。前年“五一”,武汉最大的洪山广场游客数万,一天下来,两万平方米草坪毫发无损。首届“十佳文明市民”评选,蔡甸区一位普通市民花了4天时间,给16位候选人每人精心撰写了一副对联……
  世纪之交,一场“塑造21世纪武汉人新形象”大讨论如石激水,在三镇引起强烈反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社科院和武汉大学成立联合课题组,168开通听众热线,45万市民投书报社,将武汉人的新形象定位于8个字——文明、宽容、刚毅、创新。
  人是城市的灵魂。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管理中强化、在环境中熏陶。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振奋起江城的精、气、神!
  1800多所市民学校遍布全市。5000多个“吴天祥小组”近7万人活跃各行各业。22个窗口行业40多万职工投身“新风杯”文明竞赛。20万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扶贫济困、扶孤助残。百万市民看武汉,百万市民进课堂,百万市民讲礼仪,百万市民献爱心,“四个百万”深入人心。春有广场文艺,夏有体育竞赛,金秋读书节,冬季民俗情,“四季歌”常唱常新。
  武汉有120万流动人口。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走向文明的武汉没有忘记他们。“先拿培训证、后拿暂住证、再拿就业证”的教育管理模式,让这些外来者找到了归属感。
  连日采访,江城气温高居40摄氏度,阵阵阴凉却悄然入怀——全市战高温应急机制启动,以社区为依托,有条件的公共场所、机关单位开辟690个纳凉点,8万平方米空调房,可同时让5万名低收入困难群众避暑消夏。
  荆楚自古多雄风。这是座光荣之城,更是座希望之城。把市民装在心中,被市民视为家园,今日江城的动人风景,孕育着荆楚大地的浩荡气势……(附图片)
压题照片:日新月异的武汉市市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