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生命博物馆”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4
第8版(国际)
专栏:通讯

  “生命博物馆”见闻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伟
  6月上旬,泰国召开了第九届全国艾滋病大会。为获得一些真切感受,记者近日采访了泰国建立最早、闻名全国的艾滋病医疗慈善之家。
  慈善之家建在曼谷以北约160公里的帕巴喃浦寺(意为佛足印喷泉寺)内,该寺位于泰国中部华富里府的三耀山麓,景色清幽,占地50莱(1莱约合2.4亩)。进得寺庙山门,迎面一座漂亮的尖顶建筑,门前牌子上用英、泰文写着“生命博物馆”。300余平方米的展厅中心有一座小花坛,沿四面墙壁陈列着约20具经防腐处理的艾滋病患者遗体。每具遗体旁摆着一个小镜框,写有死者的姓名、生卒时间和职业。还有死者生前签名的愿意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帕巴喃浦寺艾滋病医疗慈善之家的委托书。今年刚去世的一位年仅23岁的女孩的遗体旁陈列着她生前的漂亮照片。一个5岁零5个月就死去的艾滋病孤儿,小镜框里没有他签名的委托书,他死时似乎还没有做此决定和签名的能力。这些遗体无一例外,只能用骨瘦如柴形容,观之令人心颤。展厅里没有解说员,没有前言、后记或其他宣传教育文字,空旷的展厅及周遭陈列的尸骨所产生的冲击力,足以让人感悟出主办者将其命名为生命博物馆的寓意。
  沿着博物馆旁绿荫掩映的曲径,渐次是慈善之家办公室、接受捐赠处、病人配膳中心、晚期病人大病房和单人病房、家庭病房、小公园、寺庙住持讲经布道殿、诵经亭、火化间等建筑,还有一座现代化的三层医疗楼,名为“仁爱功德楼”。
  办公室负责人差立先生向记者介绍说,慈善之家由该寺住持阿通·巴差纳博士于1992年创办,宗旨是减少艾滋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痛苦,减少人们对他们的歧视,教育人们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初建时得到诗纳卡琳王太后基金会资助30万铢(当前约5铢合1元人民币),近年政府每月资助10万铢,全国各类民间慈善机构和民众每月捐款约120万铢。收治的主要是艾滋病晚期病人、全家患艾滋病的家庭、母婴直接传染的儿童、孤儿和孤寡老人等,所有病人的一切费用全免。从最初收治8位病人开始,11年来这里共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患者,目前有病人120余位,一半以上生命垂危,平均每天去世2人,而同时又不断有新病人入住。这里没有专职医生,只有9位助理护士,60余位职员,所有人都有照顾病人的义务,为病人做心理抚慰,帮助病人进食服药、洗澡擦身、更衣解手、料理后事……
  一位还能下床的病人在为邻床病友喂饮料,几位来自曼谷的义工为病人按摩、擦身。一位女病人的床头摆着绒毛熊、唐老鸭等玩具,那是亲友们刚送来的。慈善之家的职员吉娅小姐介绍说,每逢节假日,就有来自各地的人们义务为病人服务,有的义工来自欧洲、韩国、日本等地,几位在泰国工作的欧洲青年男女经常来当义工。
  在一间病房里,几位病情较轻的病人正在聊天。记者问及为什么要住到这里,他们说,在一般医院里,艾滋病人会招致别人的厌恶和歧视,而在这里不会,轻病人还能帮助照顾重病人。在仁爱功德楼内,一间病房门外的走廊一角摆着几具木棺。吉娅说,这样方便病故者入殓。每当有人病故,轻病号都主动帮忙处理后事,有行动能力的病人还到火化间前为亡者送葬。
  在接受捐赠处,一个大平台上摆满人们捐献的物品。一对夫妇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孩子,正从车上卸下他们捐赠的大米、食油、水果、纯净水、浴巾等物品。几位慈善之家工作人员在旁边认真登记着赠品和捐赠人资料。吉娅告诉记者,帕巴喃浦寺建立慈善之家后,全国陆续建立了约20家类似的慈善之家,大多建于寺庙内。目前,在距帕巴喃浦寺几十公里的华富里府农孟县,由帕巴喃浦寺、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正在建设一座占地2300莱的大型艾滋病医院。另外,全国还有几千个民间组织的艾滋病人关爱中心,这些中心不具备收治病人的条件,但采取了多种方法关爱艾滋病人,如到医院的艾滋病科免费为病人送餐,帮助农村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培训手工艺、花木种植等技能,并向社会广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采访给记者的强烈印象是:通过慈善之家,折射出的泰国各界对艾滋病人的关爱。(上)(本报曼谷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