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红旗渠精神:林州发展的动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4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红旗渠精神:林州发展的动力
  河南林州市委书记 王哲
  河南林州市(原林县)以修建红旗渠享誉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更辉煌。2002年人均GDP达到5196元,财政收入1.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是1997年的1.3和1.2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72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1亿元,连续22年居全省各县(市)之首。
  林州的发展变化,和太行山区水源不足,交通不便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这令很多到林州参观考察的人感到惊讶,但他们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干部群众身上仍保持着不畏困难,自强不息,吃苦耐劳,不讲价钱的一股子劲儿。正是这股劲儿,使他们在困难环境里开拓进取,不甘人后。这种精神,就是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林州题词盛赞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这也是林州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最大优势。
  上世纪50年代末,林州人民在物资匮乏、生活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使用原始的工具,在太行山腰建成了三千里长“人工天河”红旗渠。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利用修建红旗渠锻炼出来的建筑本领,不失时机地走出太行山,奔赴全国各地建筑市场大显身手。走出大山的农民饱了肚子,挣回了票子,换了脑子,眼界大开。被誉为十万大军出太行,亿万资金飞回乡。接着,他们又利用外出务工积累的资金和看准的门路,回家乡开工厂办企业,使林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市经济支柱。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欣喜地概括为:60年代战太行(修建红旗渠),80年代出太行(外出务工),90年代富太行(发展乡村工业)的林州发展“三部曲”。
  这独具特色的“三部曲”,红旗渠精神始终是它的主旋律。
  回头来看,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先进县、市比,与时代的要求比,发展的步伐仍然比较缓慢。三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还比较大;在农业内部,传统的经营种植模式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不少乡镇企业仍以出卖原料和粗加工为主,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落后,效益低下;引进外来资金和人才少,目前,只有一家真正的外资企业落户林州。发展上的差距,反映了观念上的差距。在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上存在着坐井观天,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这些都阻碍了林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时代在发展,对红旗渠精神也需要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快发展步伐,就必须与时俱进,把优良传统与改革开放、科技进步的现代意识相结合。把艰苦创业精神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之继续成为加快林州发展的动力源。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林州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抓起。组织干部深入实际,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市委组织全市2120名机关干部,组成100多个调查组,走遍了500多个行政村,走访8900个农户,解决10多个山村1万多口人吃水困难和许多实际问题。
  上个世纪,林州人民成功地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三部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全市要上下一心谋发展,唱响富裕林州,美化林州的第四部曲——美太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