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辩证思维出魅力——武汉创建文明城市纪实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5
第1版(要闻)
专栏:

  辩证思维出魅力
  ——武汉创建文明城市纪实之二
  本报记者 杜若原 龚达发 胡果
  武汉的文明创建,深深地烙上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印记:老工业基地,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多;华中交通枢纽,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同时,作为中西部的特大城市,武汉财力拮据,吃饭与发展必须兼顾。面对两难境况,以辩证思维统领文明创建,武汉扬长避短、迎难而上,改变着城市面貌、提升着城市综合竞争力,赢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新”与“旧”:点亮城市底色
  酷暑炙烤着武汉。一场关于武汉城市建设的高层次对话,引起武汉市民的关注。
  对话的主题是汉江开发。
  一方是国际著名城市设计机构的专家,一方是武汉市长李宪生。
  外国专家询问李市长,汉江会不会变成又一条莱茵河、塞纳河?李宪生不假思索答道:“汉江是一条文化底蕴丰厚的河流,汉江建设追求“独一无二”,我们不需要模仿欧洲风情。”这番话,道出了武汉文明创建的文化追求。
  今天的武汉,“绿地多了,马路宽了,夜色亮了”。漫步城区,洪山、光谷、首义等十多座大型中心广场,给市民提供了多彩的休闲空间。汉口老城区,中山大道、沿江大道、中山公园、江汉路步行街相继改造,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拔地而起,尽呈繁华新美的商业景观群。
  因为亮化工程,“夜武汉”溢彩流光、美轮美奂。两江四岸、内环线、市内三大主干道、三大公园纷纷披上精美的“晚礼服”,夜游长江成为武汉旅游的新品牌。
  新容新貌带给市民新的惊喜。惊喜过后,武汉人陷入沉思:马路、广场、灯光工程,不可能无节制地铺展,武汉的个性、特质如何显现?
  “两江三镇四岸”,境内湖泊百余,水域率、湖泊率居全国之首。武汉人抓住地理优势,放手建设滨江滨湖景观。
  汉江、长江交汇处,“两险”相望的龙王庙、南岸嘴,如今在武汉人手中变成江城最传神的双眼。棚屋杂陈、荒草丛生的江滩,大加改造,摇身而为武汉最具特色的亲水公共休闲空间。截污、植绿、修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初具武汉“水景中心”模样。
一边日日试新妆,一边努力挖掘丰厚的历史宝藏。由荆楚文化、商埠文化、首义文化、革命文化融汇而成的城市人文底色,浓墨重彩、大加彰显,成为武汉文明创建的亮点。
  2001年1月,汉口百年老园——中山公园开始改建。不少市民担心,这座历史名园会变成“草坪加广场”的“园林快餐”。开园后,他们放心了——多次请教专家、修改方案,新园历史底蕴与时代光彩相映生辉。
  武昌,曾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全区留存相关遗迹近百处。武汉悉心看护这份历史遗产,投资修复中山舰、修缮红楼博物馆,首义文化旅游区激励着江城百姓,也感召着外地游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诞生这一千古佳话的汉阳琴台,多年来一直被违章建筑包围。去年,武汉市下决心实施琴台及月湖环境建设工程,悠悠古韵重响江汉之间。
  时尚为新,历史为旧。“新”与“旧”在文明创建中相融相兼,塑造着独一无二的武汉。
  “大”与“小”:奏响动人旋律
  有谁想到街坊大妈上街买菜方不方便?这种“小事”,武汉的决策者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今年,武汉取缔俗称“麻木”的城区营运三轮摩托车,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就是将出租车起步价由8元降至3元。多年坐“麻木”买菜的爹爹婆婆,如今潇洒“打的”逛菜场。
  油烟、噪声扰民,成为近年武汉环境投诉的热点。从去年起,武汉市开始与油烟、噪声污染“交战”。市、区政府启动“油烟噪声达标街”创建活动,首批12条街道、100多家餐饮企业达标,武汉成为国内率先大规模整治这类污染的城市。
  “想到就能做到”,一件件让老百姓从心底感动的小事,是武汉市委、市政府“情为民所系”的生动注脚。
  其实,武汉的文明创建中不乏大手笔。“九五”期间,武汉城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投入300亿元;“十五”计划投入近500亿元。仅以江河桥梁为例,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耗资14亿元的白沙洲长江大桥2000年建成,投资13亿元的武汉军山长江大桥紧接着竣工。与此同时,武汉又开始启动两座更宏伟的江桥建设……
  大武汉需要钢骨铁架的标志性工程,但武汉市委、市政府没有因此忽略对市民生计琐事的关注。在他们眼中,城市文明不仅意味着高楼大厦、现代气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市民和他们周遭朝夕与共的生活环境,才是城市文明创建的重点。
  从小处着手,从市民身边的问题抓起。违章占道严重,乱搭乱盖泛滥,曾是城市管理的“顽疾”,市民生活秩序深受影响。武汉文明创建敢于“碰硬”,市容整治持续开展,几年共拆除违章建筑700多万平方米。
  社区治安环境差,家家户户装了防盗门网,居民依旧不能安心。谁去管这些麻烦事?武汉市民意街派出所亮出创建“无盗”社区承诺。民警纷纷走进责任区,挨家挨户讲安全防范常识,完善措施、落实设施,居民争相担任治安义务关照员。3年艰苦努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在民意街成了现实……
  小事连着千家万户。在文明创建中,武汉市建立制度,领导干部、政府部门不以善小而不为,认真负责解民忧。市领导各有“责任田”,分兵把守,定期调研巡查,专问百姓身边事:小到居民区乱扔垃圾、污水漫溢,细至一个门栋、三五家住户“管道不畅”。
  与此同时,武汉市以“110联动”为主力军,有难必帮、有求必应,专为市民解决身边“麻烦事”。今年1至5月,全市“110联动”受理市民各类求助和投诉2.5万件,其中处置环境卫生问题3759件、违章搭盖5147件、油烟噪音扰民3500余件,接处警率100%,回告率100%,群众满意率90%……
  “大”处点睛,“小”处传情。一个让市民安心、放心、舒心的生活环境,渐呈三镇。
  “点”与“面”:构建文明网络
  吴天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位心忧群众、奉献为乐的基层干部典型,一直深得武汉市民爱戴。武汉市适时发起“吴天祥小组在行动”活动,个人典型转化为群众典型,先进人物的个体力量转化为群体力量,5000多个“吴天祥小组”7万余人立足岗位、服务社会,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在实践中延伸着吴天祥精神。
  今天,“吴天祥”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范畴,成为武汉市响当当的文明“品牌”。“吴天祥”强烈的生命力,让武汉市委、市政府深思:典型在文明创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植根群众,立足现实,就能最终让“盆景”变成“花园”,把一个人的精神扩展为一个城市的财富。
  曹新云,曾黯然下岗,如今登上了武汉市“十佳市民”的荣誉榜。1997年6月,她带领下岗姐妹开办了武汉第一个“小饭桌”,专为学生服务。市妇联、区政府、街道及时为曹新云排忧解难,她的“青青小饭桌”由最初的几名学生发展到如今160余个,还帮助5名下岗女工再就业。也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下岗女工胡桂萍创办的“一元擦鞋连锁店”,短短几年发展到650家,胡桂萍因此成为湖北省再就业明星。
  市民的文明创建热情,由于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根雕之家、汉绣之家、学习之家、绿色之家遍布三镇,居民论坛、红领巾广播站、金桥书评、社区艺术节精彩纷呈。由“点”到“面”,武汉市文明创建突出“基础”和“窗口”两条主线。一条,沿着家庭—门栋—社区—街道—城区延伸;一条,顺着职工—岗位—柜(班)组—单位—行业扩展。两条线交织成一张文明创建的网络,覆盖着江城的每一寸土地。
  万紫千红春满园。
  今日江城,参与文明创建的单位从最初几十家发展到2000多家。文明创建的旺盛生命力,让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精神振奋的武汉人,在新世纪的文明大潮中一步步充实着自己、提升着环境、创造着未来。(附图片)
图为武汉市发展社区的居民们在社区学校参加文娱活动。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