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思进的南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5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思进的南岭
  本报记者 胡谋
  近日去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发现了南岭的新变化——新体制、新面貌、新眼光……
  民主和民心
  对于“富”,每一个南岭村的人都看得见、摸得着;可对于“进”,很多人却把眼光盯着村党总支、村委会,“这是领导的事、是‘当家人’的事”。
  作为南岭村的现任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9岁的张育彪明白,群众的目光是对自己的信任,但对于“进”,决不能够只靠“当家人”说了算。
  谁说了算?张育彪说:“一是群众、二是科学。”
  在人们眼里,带领南岭由穷变富的“老支书”、“老村长”张伟基是他们多年的“主心骨”,说话分量重。可前不久,在按规划扩建南岭求水山度假村的问题上,德高望重的张伟基提出的方案却被村委会否定,因为大家都认为,张伟基的方案虽说省工、省时、省钱,却减少了绿化空间、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南岭,重大项目建设必须经专家论证,重大事项决策必须经集体表决,重大财务开支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已经成为一项“硬”规定。
  为了南岭的“进”,张育彪拟出了信息化建设、旅游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15个调研课题,同时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多次把专家们请到南岭,才最后确定了南岭村“富而思进”的发展规划。
  面对着10亿元的集体固定资产,面对着数十家外资的、合资的、股份制的企业,南岭人觉得,村委会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南岭,南岭要“进”,就必须变革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于是,许多新措施出现在南岭:
  去年1月,南岭规定,除党总支和村委会成员外,对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经济实体管理人员和“三资”企业的中方厂长等全部实行聘任制。去年1月,经群众推荐、评议,80余名“村官”走马上任;
  企业的“岗位考核制”被引进了村党总支、村委会和各职能部门,与企业员工一样,“村官”们每天打卡上下班,每月按岗位实行考核,每年向村民代表大会述职,工作绩效与奖罚挂钩;“政企分离”取代了过去的“政企不分”。南岭村规定:村党总支和村委会成员不得兼任企业负责人、也不得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坚持民主,依靠民心,已经成为南岭议事、用人的基本原则。张育彪说:坚持民主,依靠民心,南岭的“进”就有方向、有措施、有保障。
  外乡客和自家人
  南岭的巨变,给“五湖四海”的外乡客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近3年,“打工仔”和“打工妹”们从南岭汇向“五湖四海”的打工收入累计近10亿元。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帮助下,南岭村也更富裕了。
  于是,南岭村的人打破传统的宗族观念、地域观念,大胆引进人才。用张育彪的话说,只要南岭需要,对人才不问“出处”,为我所用。
  求水山度假村年营业收入占南岭村年总收入的1/4。为了物色合适的经营管理人才,张育彪等几经考察,最后将目光锁定在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留学5年归来的硕士李斌。
  南岭聘用李斌担任度假村的常务副总经理,待遇是工资全村最高,外加一套两居室住房、一辆轿车。这样的“肥缺”给了外乡人,很多村民曾经在心里嘀嘀咕咕。但一年后,村民们服了:求水山度假村全年的营业总收入由4500万元增加到5900万元,并且以国际星级酒店的管理和服务,被旅游部门指定为“深圳乡情一日游”的景点之一。
  在南岭,许多重要部门、重要岗位的负责人,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南岭人:外乡来的硕士赵纠、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的外乡人谢惠平……但他们却以自己的才能、以自己对南岭的贡献,让南岭人满意地将他们视为“自家人”。
  村委会办公室主任是村民心中的“管家人”,而南岭的“管家人”,却是外乡人谢惠平。谢惠平为南岭“管家”,比南岭的“自家人”管得更细、更精、更科学。南岭人觉得,由“外乡人”谢惠平管家比“自家人”更放心。
  “信息新村”是南岭发展项目的“重中之重”,主持这项工程建设的,是南岭力排众议聘来的“外乡人”赵纠。这位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系的硕士担任南岭科技开发中心副总经理后,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许多技术难题,南岭人觉得,用高工资和一套两居室住房、一辆轿车换得一个人才,值!
  南岭曾经是一个“村”,有“宗族”、有“大姓”。但张育彪认为,用人靠“宗族”、“大姓”发展不了南岭,南岭要“进”,靠的是“五湖四海”、靠的是各方人才。
  自家和国家1998年,南岭的人均纯收入为6万元;2002年,南岭的人均纯收入为10万元,在全国的村中屈指可数。
  南岭在“进”。但南岭人说,“进”不只是人均纯收入的简单增长,“进”要的是综合效益、要的是国家利益。
  在南岭的发展规划中,南岭人身在南岭,目光却盯着“珠三角”、盯着中国和世界;南岭村的人考虑着南岭村的利益,也考虑着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提供更多就业、创造更多税收,加快南岭的科技化、信息化。
  南岭附近有座荒山,去年,南岭村委会经过调研、论证,决定在这里推山造地,兴建国际汽车贸易城。一些村民认为汽车交易税率较高,南岭投入20亿元巨资“不合算”,但大多数人认为,兴建国际汽车贸易城可每年上缴2亿多元税收,安排1000余人就业。经过几番讨论,终于统一了思想:国家利益第一!
  为了建设“信息新村”,南岭决定投入500万元建设“数码南岭”,给中外企业提供沟通国内外市场的信息服务平台。有人觉得给外人花钱不划算,但张育彪等人反复向群众说明,“数码南岭”不仅为中外企业,同时也为南岭自己提供了国内外市场的信息渠道,是南岭加快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经过几番讨论,张育彪终于说服了持不同意见的群众,“数码南岭”开始在南岭起步兴建。
  在建设“旅游新村”时,南岭村按照规划、旅游、文化专家们的建议,保留了村中现存的旧民居、投资300万元新建了大型雕塑群“长征园”。结果,这些人文景观不仅保持了岭南民间传统,丰富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又使得“旅游新村”增加了游览项目和旅游收入。
  说起这些项目中的争议,张育彪说,争议的结果都统一到“为了国家、为了后代,同时也为了南岭”。
  南岭在“变”,“变”的目的、“变”的结果都是为了“进”:按照南岭的发展规划,南岭要建设成为中国的经济强村、信息新村、文化新村、花园新村、旅游新村、长寿新村,到2005年,南岭村的人均年收入要达到15万元。
  在“进”的过程中,南岭人同时在思考、在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