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拥有二千三百年历史的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城市功能落后,百姓生活不便,而每拆一处老街都可能破坏历史遗存。榆次人努力在城市发展与保留古迹中闯出一条新路,请看——榆次:新城旧观两相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5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拥有二千三百年历史的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城市功能落后,百姓生活不便,而每拆一处老街都可能破坏历史遗存。榆次人努力在城市发展与保留古迹中闯出一条新路,请看——
  榆次:新城旧观两相宜
  本报记者 罗盘
  夏日清爽的晨雾中,总有一些老年人提着小凳,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城隍庙附近,踢腿聊天,翘盼这一历史遗存早日修复。
  居高远眺,斗拱飞檐,群燕纷飞。城隍庙、古县衙、清虚阁……这些沉积千年的历史遗存在榆次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重现异彩。
  上世纪50年代的老城拆除让榆次人深感痛惜。今天,新与旧的碰撞再次成为老城开发的焦点
  古城榆次有着2300年的历史,有人引以自豪,也有人为之痛心。上世纪50年代初,榆次21里长的城墙和7座城门被拆除,只留下断壁残垣,一天天面临着倒塌的危险。89岁的吴长恩老人告诉记者,这些情形真让人痛心疾首。每天来清虚阁附近散步赏景的郝永德老人说,南阁曾经被日本人作为县政府,经历了太多的沧桑,木椽都开始腐朽了,如不及时抢救,恐怕不多久会倒掉。
  古迹所在之地,街道窄小,水电不通,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家住西门街的赵桂娥老大妈,习惯了吃水靠担,烧火用煤,没有下水道的生活。1999年春节前的一天,赵大妈去院外的公用茅厕倒便盆,踩到地面的积冰上,不但摔折了腿骨,一盆尿全浇到了自己身上。后来,老人到太原女儿家住了一个月养伤,看到太原人烧饭用煤气,家有卫生间,好生羡慕。
  新一届的榆次区委、区政府下决心在美化古城的同时,改善群众的生活设施。1999年,某高校提交了一张规划图,照此设计,榆次只修缮一条城隍庙街区,县衙不恢复,文庙也不修复。县史志办的一位同志说:“榆次老城独特的旅游资源不可再生,古县衙不恢复,文庙不修复,这是败咱祖上的信哩。”大学生李强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说:“旧的不破,新的就别想立起来。”
  新与旧的碰撞一度成为榆次老城开发的焦点。区委、区政府否定了这个规划。主持开发过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的区委书记耿彦波思路清晰:“老城是榆次历史的见证,更是榆次开发旅游产业的特有文化遗产。”榆次区选择了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复建方案。
  在厚重历史的熏陶中长大的榆次人,决心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让老城靓起来
  历史是老城的财富,老百姓就是财富的主人。耿彦波回顾说,老城的开发,也是不断思考和创新的过程。
  老城构建,首先问计于民。区政府本着“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的思想,会同文物界人士参与城市开发,区城建部门、房管局、史志办的同志深入各街区了解民意1230余条,基本确定了新城新到底,旧城“旧”到底的建设思路。把同时代旧的建筑进行移动,安装到新建的古文化区,集中保护。区长王建林介绍说:“我们按照原来的尺度、原来的样式、原来的构件,复现沧桑感、历史感,力争做到原汁原味的修复。”榆次区汇集了47支古建施工队,招聘2000多名能工巧匠,还特聘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工程处工程师张福贵为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2000年,施工全面展开。
  他们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分段开发的原则。从事20多年文物修缮工作、参与了210项文物修缮工程的张福贵认为,没有充足的历史构件,老城修复就做不到整旧如旧。总指挥李慧说,老城拆迁前,区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地毯式摸底排查,让这些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灯盏、瓷盘、坩埚,甚至酒壶、铜钱、铁钱重现昔日风采。在老城工地,记者看到,木梁、木檩、斗拱、滴水、筒瓦、垂脊、窗台石等历史构建堆满库房,多达几十万件。这些旧材料,有些是从古旧货市场购得,有些是从榆次各乡镇拆除搬迁而来,更多的则是从老城拆迁中抢救出来的。
  按照规划,榆次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分城隍庙、古县衙、西城门遗址公园、清虚阁及广场、明清商业街五大组群。工程竣工后,六条大街、八大功能区、十六个景点连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集旅游、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身。
  要拆祖辈留下来的老屋,附近的一位老人急哭了;经过广泛动员和承诺优惠条件入区入户之后,她破涕为笑
  榆次老城的拆迁工作十分顺利。城市开发,政府官员最怕拆迁。但榆次区房管局副局长郭永明介绍说,老百姓非常支持,乐于配合。开工不到两个月,老城已完成72%的拆迁量,共搬迁居民1627户、私房429户,拆迁面积达8.4万平方米。
  拆迁之初,许多老百姓并不赞同。家住南关的拆迁户李在发说:“起初老百姓不乐意的多,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一片的低收入者占了80%,拆旧房住不起新楼。”为安置回迁的老城居民,区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安居工程。目前,6万平方米的安居爱民工程正在施工,年底将竣工。小区家家户户装有水、电、暖气、煤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仅一期工程4幢楼就可安置198户回迁居民。
  居住在富户街2号后院的晋华纺织厂退休职工常崇禄,谈到政府为回迁居民建安居小区,有说不完的话:“过去我们一家5口住86平方米旧房,没有上下水,洗澡要去公共澡堂。回迁后住110平方米新楼房。买新房,超出部分每平方米只要补贴一两百元。”为让大家住得起,政府还规定:暖气费10年内按1/3征收,煤气安装费、材料费减半征收,物业管理费(包括清洁费、保安费、花园管理费)每平方米一年只收2元钱。
  迁出老城的榆次二中校长张忠有兴奋地说,老城改造给这所建于1946年的晋中市重点中学带来巨大的变化。去年,区委、区政府把二中新校列入重点工程,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省内一流校舍,学校面积扩大了5倍,明年2月投入使用后,学生全部住校,计划增收学生1100人,增加教职员工120人。
  榆次老城改造今年8月份就将全面竣工。漫步榆次街头,居民宋五寿编了个顺口溜:“榆次老城泛新颜,扬起新旧两条帆;欧式架构美如画,东西风情都好看。”投资商冯寅高兴地说:“榆次老城独特和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使我们觉得,在这里投资放心了,发展更有希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